第204章 古木逢僧吟雅韵,杏仙倾慕意难休(1 / 2)

唐僧师徒离开那片阴森森林后,一路西行,来到一处清幽所在。但见此地松篁交翠,桃李争妍,一条曲径通幽,鸟鸣婉转,花香四溢。

唐僧正陶醉于这美景之中,忽闻有人高呼:“圣僧请留步!” 唐僧抬眼望去,只见四位老者,皆鹤发童颜,气质不凡,正笑意盈盈地朝他走来。为首的一位,身着青色长袍,手持书卷,正是十八公。

十八公恭敬行礼,说道:“圣僧,我等久居此地,今日幸遇高僧,实乃缘分。见圣僧仪表堂堂,佛法高深,我等想与圣僧一同谈诗论道,不知圣僧可否赏脸?”

唐僧本就喜好诗文,又见这几位老者和蔼可亲,便欣然应允。于是,众人来到一座雅致的庭院,石桌上已摆满了茶果。

众人分宾主落座后,十八公率先吟道:“劲节孤高笑木王,灵椿不似我名扬。山空百丈龙蛇影,泉沁千年琥珀香。解与乾坤生气概,喜因风雨化行藏。衰残自愧无仙骨,惟有苓膏结寿场。”

唐僧听闻,暗自赞叹,略作思忖,和道:“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

孤直公抚须赞道:“好诗,好诗!圣僧才思敏捷,诗句清新脱俗。” 言罢,他也吟诗一首:“霜姿常喜宿禽王,四绝堂前大器扬。露重珠缨蒙翠盖,风轻石齿碎寒香。长廊夜静吟声细,古殿秋阴淡影藏。元日迎春曾献寿,老来寄傲在山场。”

唐僧微笑回应,又和了一首。一时间,众人吟诗唱和,气氛热烈。

正热闹间,忽闻环佩叮当,一位女子款步而来。这女子身着粉裙,面若桃花,正是杏仙。杏仙轻移莲步,向唐僧行礼,娇声道:“圣僧,小女子也想凑个趣儿,不知可否?”

唐僧忙道:“女施主请便。”

杏仙朱唇轻启,吟道:“上盖留名汉武王,周时孔子立坛场。董仙爱我成林积,孙楚曾怜寒食香。雨润红姿娇且嫩,烟蒸翠色显还藏。自知过熟微酸意,落处年年伴麦场。”

唐僧听后,心中暗赞其才,亦回了一首。杏仙自见到唐僧,便被他的儒雅气质与翩翩风度深深吸引,此刻更是情愫暗生,看向唐僧的眼神中满是倾慕。

众人吟诗许久,兴致渐浓。杏仙趁机靠近唐僧,轻声道:“圣僧,此处清幽静谧,您何不留下来,与我等一同谈经论道,共享这山林之乐?”

唐僧心中一惊,忙道:“女施主美意,贫僧心领。但贫僧肩负取经重任,需前往西天求取真经,普渡众生,实不能在此久留。”

十八公等人见此,也纷纷相劝:“圣僧,这一路艰险重重,您留下暂避一时,也无大碍。”

唐僧坚定地摇头:“各位好意,贫僧感激不尽。但取经之事,关乎天下苍生,贫僧不敢有丝毫懈怠。”

杏仙心中失望,但仍不死心,继续劝道:“圣僧,您看这山林之中,无拘无束,与您在那茫茫取经路上风餐露宿相比,不知要好上多少。”

唐僧合起双手,正色道:“女施主,贫僧既已踏上取经之路,便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贫僧所受之苦,皆为众生之苦,贫僧所求之经,皆为众生之福。”

杏仙见唐僧心意已决,心中黯然。就在此时,孙悟空等人察觉到师父许久未归,寻了过来。

孙悟空一个筋斗翻到庭院,看到唐僧与一群妖怪在一起,二话不说,掣出金箍棒,喝道:“好妖怪,竟敢迷惑我师父!”

十八公等人见孙悟空气势汹汹,赶忙解释:“大圣息怒,我等并无恶意,只是与圣僧谈诗论道而已。”

孙悟空哪肯轻信,挥舞金箍棒便要打。唐僧赶忙阻拦:“悟空,不可鲁莽。他们确实未曾加害于我。”

孙悟空这才收起金箍棒,但仍警惕地看着众人,道:“师父,这些妖怪诡计多端,不可不防。我们还是尽快赶路吧。”

唐僧点点头,向十八公等人告辞:“贫僧取经心切,就此别过,多谢各位款待。”

十八公等人无奈,只得相送。杏仙望着唐僧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不舍。

“圣僧,若有机会,还望您再来。”杏仙忍不住喊道。

唐僧回首,微微点头,随后与孙悟空等人继续踏上西行之路。

杏仙望着他们远去的方向,久久未曾移开目光。十八公走到杏仙身旁,叹道:“杏仙,那唐僧一心向佛,取经之志坚定不移,你莫要再执着了。”

杏仙眼中含泪,说道:“十八公,我只是……只是对圣僧心生倾慕,难以自已。”

孤直公也劝道:“这世间缘分自有定数,强求不得。你还是放下这份心思,莫要让自己徒增烦恼。”

杏仙默默点头,但心中对唐僧的那份情意,却如同一团炽热的火焰,难以轻易熄灭。

日子一天天过去,杏仙依旧常常来到与唐僧相遇的地方,沉浸在回忆之中。而十八公等人,看着杏仙如此执着,心中既无奈又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