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贪嗔痴(1 / 2)

这边,官凡舒刚结束期末考试,全然没有着急回家的打算,满心欢喜地挽着顾靖的胳膊,一头扎进省城的热闹里,开启了他们的专属游玩时光。

走在繁华的街头,人来人往,喧嚣热闹。官凡舒不经意间侧眸看向身旁的顾靖,目光落在他那张愈发棱角分明的脸上。曾经,少年的朝气在他脸上肆意绽放,可如今,那份少年感已悄然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沉稳与内敛。

坐上出租车,车厢里播放着舒缓的音乐。顾靖没有像从前一样低头刷手机,只是静静地望着窗外,街边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如幻灯片般一一闪过。除了偶尔回应官凡舒的话语,他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顾靖,你在想啥呢?”官凡舒歪着头,好奇地问道。顾靖闻声转过头,嘴角上扬,露出一抹温和的笑,轻声说道:“没呢,看看风景。”那笑容里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疲惫,却又透着军人特有的坚毅。

“顾靖,有心事要跟我说噢。”官凡舒说着,像只小猫般将小脸凑过去,在顾靖怀里轻轻蹭着,声音软糯,满是关切。顾靖微微收紧手臂,将女友稳稳地揽在怀中,轻声应道:“嗯。”那简单的一个字,虽然平淡,却仿佛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

突然,官凡舒像是想起了什么,眼睛一亮,兴奋地从顾靖怀里直起身,双手握住他的手,说道:“听说这附近有个寺庙很灵,我们也去看看吧。”顾靖听到这话,眉头下意识地微微一皱,转瞬又恢复了平静,脸上挂着温柔的笑,点头应下。

他身为军人,秉持着坚定的唯物主义信念,对神佛鬼怪之说本是不信的。但看着官凡舒眼中闪烁的期待光芒,他只觉得,只要是她想去的地方,不管是哪里,他都甘愿一路相随,默默守护。

踏入寺庙,悠悠梵音袅袅传来,缭绕在古木参天的庙宇间,给这片静谧之地添了几分庄严肃穆。官凡舒紧紧挽着顾靖的手臂,二人漫步在青石板路上,偶尔驻足欣赏着飞檐斗拱上精美的雕刻,感受着岁月沉淀的韵味。

此时,一位年迈的和尚迎面走来,他步履蹒跚,背上驮着一个沉重的包袱,每一步都迈得有些吃力。顾靖瞧见这一幕,愣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关切,毫不犹豫地快步上前。“老师父,我帮你背吧。”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不容拒绝的诚恳。

老僧缓缓抬起头,目光温和地打量着顾靖,随后双手合十,轻声念道:“阿弥陀佛,那就麻烦施主了。”顾靖神色平静,稳稳地接过老僧的背包,那背包入手极沉,想来里面装的物件分量不轻。

官凡舒好奇地凑了过来,眼睛亮晶晶的,问道:“老师父,这里面都是什么呀?”老僧微笑着看向她,笑容如春日暖阳般和煦,双手合十,不紧不慢地回答:“这位女施主,这都是经书啊!”

官凡舒闻言,细细打量起老僧。只见他虽已至风烛残年,脸上却不见一丝皱纹,肌肤光滑如同孩童,笑起来时,眉眼弯弯,满是慈爱祥和。官凡舒内心猛地一惊,她知晓修行高深之人会有独特气质,而眼前这位老僧,分明已有了佛相。

刹那间,她脑海中灵光一闪,想起曾听李悦说过,寺中有位隐居的道勤大师,修行极高,莫非眼前这位便是?

她用手肘轻轻碰了碰顾靖,小声说道:“顾靖,他会不会就是道勤大师?”顾靖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敬意。他虽不信神佛,但对潜心修行之人向来心怀尊重。于是,顾靖礼貌地问道:“老师父,您可是道勤大师?”老僧微微颔首,不置可否,只是微笑着说:“施主有心了。”

道勤大师接过背包,转身欲进藏经阁,却又停下,回头眼中含笑,发出邀请:“二位施主与佛有缘,若不嫌弃,可到贫僧的禅房一叙,吃顿斋饭。”

顾靖心里一怔,下意识就想婉拒。在他这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心中,神佛之事虚无缥缈,可身旁的官凡舒一脸期待,那亮晶晶的眼神让他把拒绝的话咽了回去。想着不过是吃顿饭、聊聊天,便点头应下。

跟着道勤大师来到禅房,顾靖不动声色地打量着四周。狭小的房间里,仅摆着一张破旧的木桌,桌上的茶具虽质朴无华,却被擦拭得一尘不染。角落里,一张简单的木板床,上面铺着的被褥打着补丁,却叠得整整齐齐。整个房间弥漫着一股陈旧却干净的气息,这简朴的环境,让顾靖不禁对道勤大师的生活方式有了一丝好奇。

道勤大师请他们坐下,随后倒上两杯清茶,热气裹挟着茶香散开。顾靖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茶味清苦回甘,他在心里暗自思忖,这茶如同大师的生活一般,简单纯粹,不掺杂丝毫的奢华与浮躁。

闲聊几句后,道勤大师目光落在顾靖身上,打量一番后说:“施主周身透着一股英气,想必是行伍之人。”顾靖微微点头,承认自己是军校生。道勤大师又说:“军人保家卫国,功德无量。贫僧观施主面相,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乃是有福之相。但施主印堂处隐有一丝浊气,想必是心中有诸多烦恼。”

顾靖心里“咯噔”一下,脸上却不动声色。他不信面相之说,可最近因军校高强度训练和对未来的迷茫,确实压力大,这被道勤大师说中,难免让他有些意外。他在心里安慰自己,不过是巧合罢了。

“大师所言极是,我最近确实有些困惑。”顾靖还是坦诚回应,他倒想听听这大师能说出什么。

道勤大师微微一笑,开始讲“贪嗔痴”:“世人皆有烦恼,不过是贪嗔痴三字作祟。所谓贪,是对世间万物的过度追求;嗔,是因不如意而产生的愤怒与怨恨;痴,则是对事物的执着与迷惑。施主,你可曾想过,自己的烦恼源于何处?”

顾靖在心里冷笑,觉得这些话太过笼统,不过是些大道理。可他还是认真思考后说:“我在军校训练辛苦,时常觉得疲惫不堪,对未来的方向也有些迷茫,不知自己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这或许就是大师所说的痴,我太过执着于结果,反而忽略了过程中的成长。”

他本以为会听到更多玄之又玄的话语,没想到道勤大师轻轻点头,说:“施主悟性颇高。人生就像一场修行,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有其意义。不必过于执着于未来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只需专注于当下的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结果自会水到渠成。”

这话朴实又在理,顾靖心里一震,开始反思自己一直以来只盯着结果,却忽略了每天训练中的点滴进步。他不禁重新审视眼前这位道勤大师,不再觉得他只是个故弄玄虚的僧人。

这时,道勤大师起身,缓缓走到窗边,望向窗外的夕阳,悠悠说道:“二位施主,世间万物皆有因果,业果循环,丝毫不爽。善业得善果,恶业得恶果。就如这寺中的花草树木,春天播种,夏日耕耘,秋日方能收获。若在该付出的时候偷懒懈怠,又怎能期待金秋的硕果累累呢?”

顾靖和官凡舒静静聆听,顾靖心中不禁泛起波澜,他联想到自己在军校的经历,平日里的刻苦训练,不就是在种下善业的种子吗?而那些因为一时困难就想放弃的念头,不正是在给自己埋下隐患吗?

顾靖心中的疑惑愈发浓烈,终于忍不住问道:“大师,从军之人手上或许沾染鲜血,这又是否是无法洗净的因果呢?”道勤大师并未立刻作答,而是微微闭眼,双手合十,片刻后,缓缓睁开双眼,目光慈悲而坚定地说道:“施主心怀家国,投身军旅,此乃大善之举。战场上的杀戮,若为守护苍生、扞卫和平,便非恶业。因果循环,重在发心。心怀正义,手中之剑亦是慈悲之剑;若为私欲而行恶,哪怕未动刀兵,心中业障已生。施主秉持保家卫国之志,所行之事皆为正义,莫要为此忧心。”顾靖听后,心中豁然开朗,对道勤大师的敬意又添几分。

道勤大师转过身,目光温和地看着他们,继续说道:“如今的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往往被贪嗔痴蒙蔽了双眼,忘却了生活的本真。就像贫僧,每日粗茶淡饭,却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因为贫僧深知,真正的富足并非来自物质的堆砌,而是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接着,道勤大师看向官凡舒,一番面相解读后,又对两人的感情送上祝福,还提醒官凡舒莫要心思过重,徒增烦恼。官凡舒听得认真,不住点头。

官凡舒被道勤大师的智慧和见识深深吸引,心中好奇愈发浓烈,犹豫片刻后,轻声问道:“大师,请问真的有往生吗?人死后真的会去往另一个世界吗?”道勤大师温和地笑了笑,目光望向远方,缓缓说道:“女施主,往生一说,在佛理中,是生命的一种流转。但往生的本质,并非简单的死后去往别处,而是内心的解脱与升华。若在世时,能摆脱贪嗔痴的束缚,心怀善念,践行善行,即便身处现世,也如同往生净土;若被执念蒙蔽,即便肉身消亡,灵魂也难以安宁。往生不在远方,而在人心。”官凡舒若有所思,心中的疑惑渐渐被智慧的光芒照亮。

顾靖听着道勤大师的解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自己做官的父亲顾有为,心中诸多疑问也随之翻涌。他微微皱眉,神色凝重,缓缓开口:“大师,官场复杂,诸多事情并非黑白分明,善恶难衡。为官之人又该如何权衡善恶呢?他们所做的事,这其中的业又在哪,果又在哪?”道勤大师似乎早知顾靖心中所指的复杂,目光洞悉一切,沉稳地说道:“施主所言极是,官场犹如茫茫尘世的缩影,善恶交织。但为官者心中需有一杆秤,这秤砣便是民心所向、道义所在。当面对复杂抉择,若能拨开迷雾,以公正无私之心,以民众利益为上,虽手段有别,却也是善举。”

“就像春雨,有时轻柔滋养,有时磅礴洗礼,形式不同,却都为大地带来生机。为官者的善业,是在每一次决策中守护公正、推动发展,是在每一个日常里为百姓排忧解难。而善果,便是一方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反之,若被权力和私欲蒙蔽双眼,玩弄手段,看似获利一时,实则是种下恶业,终会被民众唾弃、被历史审判,落得身败名裂,这便是恶果。”道勤大师目光坚定,声音平和却有力。

顾靖默默点头,这些话语如同一盏明灯,为他对父亲职业的理解打开了新的视角。

此时,门外传来小和尚的声音:“师父,斋饭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