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百年大计(1 / 2)

闹哄哄的公元1623年过去了,时间都去哪儿了?不知道,就知道世界上第一幢钢筋混凝土建筑矗立起来了。

高3层的梁山职业技术学校(兼夜校培训场所)落成那天梁山军民全体轰动。他们见过最高的建筑是城楼,教室楼12米高,有着施州城楼般伟岸,这让梁山军民扎实感受到了部长们对教育的变态重视。

教育,百年大计。教育,狠人的游戏。

梁山职业技术学校坐落在沐抚司城外,连操场带花园占地面积30亩,教学楼按照现代建筑施工标准设计建造,预留了电线、灯座和插座及吊扇挂钩位置,门窗按照现代教室标准设计,窗户暂时用铁条做窗栅栏,待造出了玻璃后再安上玻璃窗...

知道你急,但先别急。后面的先放一放,关于铁条窗栅栏,有个啼笑皆非的观念碰撞值得一提。

窗户上竖几根铁条做栅栏,日后有了玻璃再装玻璃窗。这有毛病吗?我们承认,这种六七十年装修风格的确老旧,可时尚这东西玩的就是一个轮回。这叫复古,而非复辟!

可是梁山众坚决看不惯,坚称此为复辟,复辟汉唐。因为只有唐代及唐以前的房子才会用这种直棂窗,一条条的难看死了,跟监牢似的。咱梁山代表新潮,而非古早。这么高大威猛时尚新潮的教学大楼却用上了古早的直棂窗,对不起梁山的人设!

反对派中尤以田弘历的嗓门最高调,举例说巴东野三关城里有座唐天宝年修的土地庙,用的就是破子棂窗,不通风不透光,只能用来堆杂物。

尼玛,野三关存有唐构!你个田弘历,为啥不早说哩。唐代建筑,在俺们那个年代全国只剩三座半,稀世珍宝啊。泰森是一定要去瞻仰瞻仰盛唐雄风的。不好意思,田弘历告诉他房子没了,这老破小靠着城墙,上次的巴唐之战中被巴东土兵用手榴弹给炸没了。

炸没了!?崽卖爷田你不心疼,我林云心疼,心疼得无以复加,心疼到以头抢地。心疼到连夜撰文,让誊写了34份倡议书发往各土司(容美除外),请求予以对境内宋以前古建筑予以普查并加以保护。特别注明:梁山将酌情支付部分及全部保护费。

好了,插叙结束,继续正文。

教学用黑板、粉笔、白板、油墨笔等都制造配全,学生用毛笔和铅笔,钢笔尚不能供应。胶皮亲任职校校长兼校办文具厂厂长,穿越众全体兼职教研主任,开设语文、数学、格致(物理)、化学四门主课及机械、建筑、卫生、测绘等专业学科。从学校开设的课程看,梁山职业技术学校应不算职校,完全可以挂个‘恩施州州立大学’的金字招牌。

职校隔壁是梁山小学,胡灯任校长。校园内三排砖瓦结构的平房,有教室30间,可同时容纳1500名学生上课。胡校长要问了,把12岁以下的孩子都塞进来不过百余人,搞那么大阵仗何用?

何用?识字班、扫盲班也要搬来你处,将来职校教室不够用时也会征用你的教室,这叫有备无患。由此看来,梁山小学应不算小学,完全可以挂个‘沐抚司初等教育普及学院’。

梁山职校设置有独具特色的课程,不管日常教学还是晚上针对充电的夜校学生都予开设,就是思想教育。梁山的主张早就高高飘扬在平台旗杆上:替天行道。怎样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新形势下对战士的思想教育是摆在穿越众面前的难题。

这事,其它人都不会,只有潇洒。新学堂第一堂课上,他以歌曲《在大梁山上》拉开对梁山军民思想教育的序幕。

胶皮组建的梁山合唱团登台表演的这首歌耳熟能详,歌词稍加修改,曲调照搬自那首老歌,歌名《在大梁山上》。好听,提气。潇洒对拿来主义的好感油然而生,改编歌唱出了梁山一日停止发展便一日有危险的现状,憧憬了不怕敌人、打出新天地的理想,拿起枪杆子扞卫幸福生活的真谛。

透过煤油灯的光亮,潇洒见到曹少和泰森两人偷偷摸摸坐在后排,他低头微微一笑,冲底下学生们说道:“同志们,你们说说,为什么叫你们同志,而不是阿猫阿狗。”

教室里哄笑起来,曹少和泰森也不禁跟着笑出声来。

“同志,顾名思义,相同的志愿、相同的理想。那么请问,我们的志愿和理想是什么?”

有胆大的同志站起来:“有工做,有矿挖,有钱花,有房住,有饭吃。”

“就这些了吗?你叫什么名字?”

台下有人抢答:“他叫白老么。”

白老么挠挠头:“那是我在鱼木寨的名字,上了梁山后改叫白存瑞,是咱司令员给起的大号。”

“白存瑞同志,我们的理想和志气不止这些。你说的有吃有喝有房有钱仅仅是我们必需的生存条件、仅仅是生活上的富足。同志们,我问你们,你们在梁山是不是有了自由和尊严!”潇洒把自由和尊严放大了好几倍音高。“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