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进步太快(1 / 2)

朱燮元团团转了一圈,寻到茶盏,连喝三盏香茶。再一屁股跌坐圈椅里,仰头闭目,心里细细算来。算来算去,当压不住内心惊喜,忍不住大喜过望。睁开眼,“夫人如何得知此事?妙哉!有夫人在,老夫无忧矣!”

朱大妇娇嗔地白了夫君一眼。

前半句的问,问得仓促了,表明朱大独裁还没有完全从惊恐造成的失智中完全缓过来。

李太虚,朱燮元同年中榜的进士,俩人还在翰林院做过几年的同僚,过往甚密。随着朱大人官越做越大,而李同年原地踏步,二人交往便疏远了。直到朱燮元驻扎武昌主政三省军政时偶尔念及同窗之谊,曾邀请李太虚来府上叙旧。李太虚妻子早亡,未续弦,独女李小晚十七岁了,与朱大妇年龄相仿。辈份不同的两个女儿家迅速成为闺蜜,无话不谈。朱大妇正是从李小晚儿口中得知这个赵英武的文章颇得其父赏识,师徒二人常有书信往来。

了然。但凡老丈人开口相求,做女婿的莫敢不从。坐师之恩大于天,只要李太虚肯开口,赵英武必须赤膊上阵帮忙。夫近身,捧住妇的脸,赏了个深情的湿吻:“谢夫人救命之恩。”

去到彭家,朱大妇化身陈小妹。陈小妹是裹了小脚的,但为了自家性命饶是豁出去了,一趟趟把彭家的门槛都要踩烂,金银珠宝送出去毫不手软。彭家好说,这一路捷报频传。但那一路却屡屡受挫,李太虚似乎不太买账,躲着不见人,朱燮元连续扑空5次。

李家清贫,住在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子里,一进的农家小院。第6次,朱大人不管不顾对着李小妹跪倒在湿乎乎的泥地上!

李太虚没法再玩失踪了,只得现身出来把人扶起来,张口就说:“朱大人呐,老朽就不明白了,梁山司没招你惹你,你却为何处心积虑要置人于死地呢?”

朱燮元听闻大喜。不怕你开骂,就怕你不骂!这回老命可算保住喽!

北京城。

依仗曹叔父给的锦绣文章,有了乡试的成功经验,阿三头在平静中等待春闱开考,在平静中逐渐适应着连续作弊的恬不知耻。又在焦虑不安中等待施州解围,在焦虑不安中逐渐适应着对远方家人的思念和担忧。

他的日子不好过!尽管隔上一段时间会有通过秘密渠道送出的家信报平安,只是,两信相隔之时的等待与盼望,让人寝食难安。

穿越众和老赵倒是多虑了,湖广官军对施州的敌意丝毫不曾波及到赵英武,他没有被剥夺功名,意味着仍然可以安心做他的考生。

北京的备考生活并不寂寞,赵公子的房间常宾客盈门,有过来表示慰问抗议官军好歹不分的;有过来托他购买梁山土特产的;更多的是奉上重金托他待梁山解围之后介绍路子去就医的;也有官府和锦衣卫上门来软硬兼施让他为朝廷献上梁山快枪锻造术;

接待完客人,阿三宁愿呆在房间里看书。自来到京城,除了吃饭睡觉拉屎拉尿此四项基本生活,整块时间用于游览名胜古迹,碎片时间用于看书。只有出游和看书,才能暂时削弱对家人和叔父们的担心。

比如看书,刚开始他看内地刻印的杂书,后来翻出本曹叔父放进书挑子里的梁山书籍《有趣的数学》,书如其名,翻了几页就被吸引住了。把书从厚看到薄又从薄看到厚,断不肯释卷了,而内心里对梁山从隐约的抗拒渐渐转变成好奇和兴趣,回想着父母亲和两个哥哥对梁山的狂热,自衬之前对几个叔父是否想错了。

他时常回忆起进京前送别家宴上的情景。

大哥说道:别的不去论,我朝两京十三省哪个地方有陶瓷马桶的,便溺完了拉下水箱绳完事。母亲完全没有责怪大哥在饭桌上大谈便溺之事,反而顺竿子爬:用惯了冲水马桶就再也不习惯老式便桶,桶沿太窄坐着不舒服。父亲则文绉绉地对母亲的言论评论道:你那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父亲哪能说得出这样的好词,定是从别人口中听来的。

想到这里赵英武不由笑了起来:前些日子还有锦衣卫上门来索要梁山冲水马桶入贡大内呢,说是宫里的宦官传话出来的。

当书僮贼特兮兮把信笺扬起,然后揣入怀中,赵英武就更加乐不可支了。信壳上‘鹦鹉哥哥亲启’那六个娟秀好看的字正是他第二顺位日思夜想之人的手迹。

书僮开价15个钱。赵英武还价8个钱:“老规矩,就8文钱,爱要不要,去买你的冻柿子吧。”

这孩子最爱吃通州产的冻柿子,零用钱都换做零食吃进了肚子,也不晓得攒些钱作未来打算。

书僮把情书交给赵英武,嘴里懊恼道:“如今冻柿子价钱涨了,当下只能买6个。还有,少东家,你得问家里要些银两来,这些时日京城里物价涨得快,我们钱可不多了。”

赵英武随口应了声,根本没听进去,心思早飞进那个胆敢叫他‘鹦鹉’的漂亮妹妹李小晚的字里行间了。他傻呵呵地乐,乐得合不拢嘴。

赵寿吉、赵冠勇父子在曹少办公室欢声笑语。把主人晾在办公桌前,父子二人坐火塘边烤白薯喝热茶,聊得好不欢畅。评价说论烤地瓜还得是红薯更香甜,又软又糯口感更好。如今不比往常,日子好过啦,要记着把地瓜种子再改回来,改种红薯。

“阿大呀,你三弟终于肯近女色哉,长大了,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