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轰轰烈烈的变法开始了(1 / 2)

庆历三年(1043年),这已经是赵祯亲政的第十个年头。

一些有远见卓识的臣子们开始自审国家的治理体系,向皇帝上书请求变法,皇帝也开始意识到问题的急迫,不断擢拔有思想有朝气的年轻人进入中枢和台谏,广泛征求变法的理念和路径。在那个时候的宋朝,变法好似一场大风满楼的山雨,已经势在必行。

有人问了,那为什么要变法呢?

以前的李沆、王旦不都是因为不搞改革变法,所以才成为名相的吗,制度执行得都挺好,国家好像也,怎么到了赵祯这就必须得变法?是以前制度制定错了,还是现在的人执行得不好?

都不是,答案是因为“时间”。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群体,时间久了都需要变法,这是因为原有规则下利益沉淀的“阶层固化”。

举个关于这个概念的例子,假如你是一个养殖户,养了一个池塘的鱼,每天早晨你都会把饲料撒给鱼吃,一开始还好,鱼都不大,大家都有的吃。时间一久,一些发育快的鱼会快速游到水面先吃到食物,并且一边吃一边还把其他鱼挤跑,结果他们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强壮,而其他的鱼也就越来越没东西吃、越来越弱小。

后来你想了个办法,放了个网子把池塘隔成了两段,让大鱼单独占一半鱼塘,小鱼占另一半。这样你就可以分开喂食,小点的鱼就也能吃得上饲料,大家共同成长,你年底时候也能多收点重量。

但是大鱼肯定就不干了,因为这样他们吃的食物一下子减少了很多,于是他们齐心协力撕破了你辛辛苦苦放置的隔网,池子又恢复成了原有的样子。

在现实中,任何样的规则执行久了以后,就一定会有一些人利用固有的框架不断攫取各种资源和利益,这些人也许是官员、武将,或者是勋贵、元老等等。而这些资源和利益会不断沉淀,爵位、官位、财富、土地等等老子死了会留给儿子,儿子再积累会留给孙子,这样一年年、一代代积累下来,就会慢慢形成一个个既得利益集团。

当发展到这一步的时候,社会就会变得像一塘死水。上面的人永远在上面,垄断所有的资源,下面的人会永远待在下面,失去了向上的希望,社会也就此失去了运转的动力,阶级矛盾也会越来越尖锐,那么大到一个国家,或者小到一个企业、群体也就离完蛋不远了。

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想要变法,想在这些人中间放置隔网时,那些既得利益者会拼命维护依附于规则的地位、利益,那就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和敢于重建规则的人拼命,那么变法一定是困难重重。

现在摆在赵祯面前的状况就是这样,历经四朝的大宋,这时已经形成了大量的相互勾连、相互利用的利益群体,牢牢盘踞在权力上层,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和资源。

这导致了诸多问题,在政府治理方面,行政效率极为低下,中央的指令很难在地方上执行到位;财政负担极重,冗兵、冗吏问题突出,很多重点工程几乎无法建设;在社会矛盾方面,民众负担沉重、土地兼并严重、税收繁重,这使得阶层对立日益尖锐,起义暴动的不断发生。

赵祯多次发布了求贤令,希望能得到改变大宋颓势的方法,而此时的范仲淹却选择了沉默。他知道,变法的成功需要的要素太多,而自己的力量又是那么的薄弱,所以面对未来,他踌躇了。

九月初三,赵祯专门就变法在召开了大型会议,他召集执政大臣及知杂御史以上官员,于天章阁躬身求贤。天章阁是先帝宋真宗为祭祀花费巨资建造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在天章阁接见大臣,向大臣问御边大略、军政要事,成为了宋朝君王对大臣们最高规格的待遇。

此时的皇帝显得极为真诚和迫切,他语气非常恳切地说:“何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请大家对国家弊政和治理举措畅所欲言。然而,在场的人们却要么怯懦不言,要么絮烦老套,始终提不出什么好的建议。

范仲淹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悲哀地看到,国家根本就缺少既有勇气又有能力主持变法的人才。他明白,在这个强敌环伺的大宋,如果国家稍见颓势,草原民族的铁蹄立马可能踏入中原,让这里生灵涂炭,大宋等不起,黎民百姓更等不起。

好吧,“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哪怕最后是粉身碎骨我也认了,本着“苍生己任”的使命感,范仲淹回去后随即连夜呈交了那篇着名的近万字《答手诏条陈十事》奏疏,从澄清吏治、富国强兵、厉行法治三大方面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

一是“明黜陟”,即制订考核官员绩效标准。当时官员们不管干得如何,“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全部按资历排序,即便是“人品低劣,人莫齿之”,也能三年一迁升到卿监、丞郎,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而“有大功大善”的官员,也不会得到特别提拔,因此重新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非常有必要。

二是“抑侥幸”,即限制恩荫子弟。以前宋真宗为了实现他的“东封西祀”减少阻力,就大肆封赏大臣子弟,并且制定政策让中高层官员均可奏请荫补子弟。如此导致更加阶层固化的制度,也必须改革。

三是“精贡举”,这一条主要是指科举考试改革。范仲淹建议把原来进士科的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重管理实践,把明经科的要求死背经书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更多有思考能力、有实践水平的好官员。

四是“择官长”。为防止庸官上位,选派官员要通过根据新设定的流程来进行推荐和审查;每年还要对照考核标准,派出得力的人员往各路各州检查政绩;中央再根据考核结果,奖励有能力的,罢免政绩有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