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元年(1004)十一月二十日,大宋皇帝赵恒亲率十余万禁军启程北上。亲自奔赴前线打仗这回子事,对一个没有任何战斗经验的赵恒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和无知无畏的赵光义不同,这是一个聪明人,人越聪明想的东西就越多,就越会对战争的残酷认识得更清晰。他深深地明白,战败被俘的皇帝会是什么下场,那份恐惧深深笼罩着赵恒,捏住了他怦怦乱跳的心脏,但他更明白,他必须站出来,如果此时他再退缩,大宋将再无丝毫获胜的可能。
就在赵恒出发的同时,朝廷下达了诏令,任命名将李继隆为此次抗辽主帅,先行赶赴澶州负责全面军务;又命令王超率领二十万兵马火速向南移动,转到冀州、贝州驻防,因为这两州离澶州非常近,王超只要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这里,就能从北面对辽军形成夹击之势。
然而在接到圣旨后,面对急急催促的朝廷来使,王超只是笑而不语,他的二十万大军更是按兵不动。
赵恒到达澶州后,再次对王超发出了勤王令,命令他紧急驰援澶州。勤王令在古代已经属于终极命令了,你的奉诏与否,代表着在皇帝最危难的关头你能不能表现出一个臣子最后的忠诚,然而接到命令的王超依旧是毫不理会。
后世对王超打死不出窝的龟缩行为做了很多猜测,但都又一一加以否定,首先,怯懦的理由那是不存在的,王超曾在多次作战中身先士卒;说他不懂军事的理由也是靠不住的,他素来有“智将”的美誉。
那他到底想干什么呢?我们研究历史,对有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去猜测对方的行为意图时,最好用的方法就是假设推演。那现在让我们一起做个假设,如果说就是因为王超没有前去救驾,辽军攻破了澶州,进而打进了开封,甚至俘获了宋朝皇帝,那王超接下来会怎么办呢?
答案是他一定会借机割据坐大,宋朝皇帝还坐镇的时候他就不遵皇命,难道你还指望他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去死忠大宋?真到了那时,王超混得好的话,可以学石敬瑭那样建立新朝当皇帝,再不济也可以像吴三桂一样割据一地当个藩王。
而此时,野心勃勃的王超正在观望。
另一边的辽军,彻底放弃了逐步推进的传统打法,他们快速绕过宋朝各个城池,像是一头发了疯的野牛,以极快的速度向南运动。到了十一月中旬,萧绰和耶律隆绪率领着全部辽军,抵达了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
宋朝这边,早听说皇帝要来澶州的将士将信将疑,不是说天子要迁都逃走吗?难道皇帝这样身份无比尊贵的人能和他们这些命如草芥的小兵一起同甘共苦?他们在充满期待和怀疑的心情中等待着。
在寇准的反复劝说下,皇帝赵恒带着一众大臣提心吊胆地渡过了黄河,怀着不安的心情走上了澶州的城楼。
当城楼下的十多万将士遥遥看到代表皇帝的黄色伞盖时,那种“天子共袍泽,华夏同生死”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一刻他们也知道了大宋朝廷不可能抛弃包括自己的每一个人,他们不再犹豫和彷徨。
霎时间,十余万人同时呐喊高呼,“万岁”之声响彻在华北平原的旷野中。这一刻,同样被感动的赵恒不再感到任何害怕,忐忑的心情一扫而空,他也被这里的激情豪迈所带动,他站起身来,激动得向下面挥手致意。
在此刻澶州的小小地面上,宋辽两国的最高统治者同时身临前线,这样的场景在双方漫长的战争史中仅出现过这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