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泰山封禅(1 / 2)

可以说,赵恒在泰山封禅这个活动上极大地释放了他的创造天赋,从开始到结束所有的情节发展、细节布置,以及对群众情绪的引导、对宗教氛围的烘托,都丝丝入扣,精细入微,已经达到了一个一流导演的水准。

为了纪念天书降临大宋,赵恒决定大赦天下,改元大中祥符,接着就是给百官们都加官晋爵,并下令赐开封百姓宴席五日,以昭显天子与民同乐。紧接着,为昭告天下,赵恒派遣多名钦差前往河东、河北、陕西各路赏赐边臣宴席,同时派人前往亳州太清宫、凤翔府太平宫、舒州灵仙观祭告诸神。

就这样,从中央到地方,赵恒一步步地在炒热天书的氛围,为下一步的封禅造势。

时间到了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三月十三日,一千多名兖州百姓千里迢迢来到京城,请求皇帝东往泰山封禅,赵恒非常感动地亲自接见了他们。面对百姓的一再奏请,赵恒推却说:“感谢诸位乡亲们的心意,但封禅是千古一帝才能做的大事,我赵恒不敢觊觎。”随后好言安抚和赏赐,并派人送他们回乡。

这次请愿活动就像开启了某个阀门,紧跟着,各地关于请求皇帝封禅的奏章纷纷上报,百姓队伍陆陆续续来到了开封。请愿活动愈演愈烈,在王旦、王钦若的精心组织下,文武百官、州县官员、部落首领、僧侣道人等共数万人的队伍,浩浩荡荡一同前往皇宫大门,一连上报了五道奏章请求封禅。

见全国百姓的热情都被点燃了起来,气氛烘托到位了,赵恒早就在心里乐不可支了,但他还差封禅的最后一个步骤——一个让自己无法拒绝的理由。四月一日,天书再次降临皇宫的功德殿,内容先是表达了对赵恒这种谦恭礼让态度的高度肯定,然后告诉赵恒一切皆有命数,封禅势在必行,大宋皇帝不可违抗天命。

那就是不去不行了,对于赵恒来说,他可以拒绝自己臣民的请求,但是绝不能违抗天意。于是赵恒昭告全国,宣布自己将于十月封禅泰山,诏书写得相当言辞恳切:“我这次封禅不是为了求得个人荣耀,也不是为了求得长生,只是为了大宋国祚绵长、子民安定幸福向上苍祈福,以一片赤诚之心答谢这份眷顾。我封禅途中,将杜绝一切扰民行为。”

紧接着,赵恒下诏命王旦、王钦若总揽负责大典全局,三司使丁谓负责整个封禅事宜的物资保障,引进使曹利用、宣政使李神福负责皇帝出行的路线选择、道路维修等事宜,翰林学士晁迥、李宗谔、杨亿等人负责封禅礼仪的具体细节安排,他还下令,非常时期所有官员都要提供全力支持。于是围绕封禅大典,整个大宋王朝都热火朝天地动员了起来。

既然泰山即将成为神圣的封禅地,那就自然要保持最大的神秘感。赵恒再次下诏,调集禁军先行前往围拢泰山,即日起对泰山封禁,同时在附近建造行宫,行宫所需物品全部由开封直供,行宫外面统统用幕布罩起。至此,泰山完全与世隔绝开来,保持着最大的朦胧状态,静静等候着皇帝的到来。

就在朝廷如火如荼备战封禅的时候,全国群众的情绪也在不断高涨,京畿路、淮南西路、京东西路(今河南、山东)各州府的大批百姓组团自愿前来开封,纷纷狂热表达着各自的一片热忱,请求皇帝在封禅前后途中能驾临本州府;其他各路的百姓也纷纷来到了京城,表示愿为此次封禅贡献家财、粮食,如举人郭垂为代表的濮州四百六十二人上奏表示,愿意献菽粟二千石、草四万围。赵恒看到这么多百姓拥戴自己、拥护大宋,已然是喜上眉梢,于是他亲自接见了百姓,一一加以抚慰。

十月四日,赵恒一行终于启程了。在一阵阵鼓乐齐鸣声中,随着仪仗队手捧天书开道,在禁军的前后护卫、一众官员的簇拥下,皇帝的御辇缓慢且稳健地走出了皇宫。留守官员和百姓分列道路两旁跪倒在地,恭送皇帝离京。

十月五日,赵恒到达陈桥驿,十月七日,到达韦城县(今河南滑县境内)。王钦若等人上报祥瑞:“泰山上长出大量的灵芝,这是前所未有的奇景;黄河上游雨水增多,但黄河之水只是在河中间翻滚,却不向两岸漫延,所以今年大宋无黄河泛滥之忧。”

十月十五日,知制诏朱巽上言,称封禅用的玉牒、玉册到达翔銮驿,玉册上面突然升起数道神光。

二十日,赵恒入住乾封县翔銮驿。为了展示对上天的恭敬,赵恒不辞鞍马劳顿,立即前往玉册前焚香跪拜,感谢之前降下的神光祥瑞。

二十一日,赵恒在穆清殿斋戒,王饮若等人适时献上三万多株泰山灵芝。

二十二日,禁军上报说泰山顶上升起五色祥云。赵恒听说后,赶紧登高远眺,并将登望处命名为瑞云亭。

二十三日晚,赵恒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率领随行官员攀登泰山。

二十四日,赵恒先是在圜台祭祀昊天上帝,然后在封祀坛祭祀五方帝诸神。祭祀完毕,左右侍卫全部都离开山顶,只留下皇帝和参与封禅的大臣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