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赵祯掌权了(1 / 2)

青年的赵祯英俊不凡、气质温润,风度翩翩又清贵儒雅,他自信地坐在龙椅上,享受着空前的自由。

一朝天子一朝臣,赵祯明白自己必须尽快肃清太后势力,才能全面握紧权力。几天后,参知政事薛奎上奏说,太监江德明、罗崇勋等人在刘太后临朝时“谗言媚上,深受宠信”,如不逐出,“恐日后必乱”,赵祯接受了建议,将他们逐出开封。

不久后,方仲弓、杨安节、张怀德、娄文恭等一些太后亲近的大臣都被贬到广南(今云南文山)、儋州(今海南儋州)等边远之地。

明道二年四月,赵祯在一日之内罢掉七位中枢宰执,实现了全面换血:免吕夷简宰相,判澶州(今河南濮阳);免陈尧佐参知政事,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免晏殊参知政事,知亳州(今安徽亳州)。免张耆枢密使,判陈州(今河南淮阳);免夏竦枢密副使,知颍州(今安徽阜阳);免范雍枢密副使,知扬州(今江苏扬州);免赵稹枢密副使,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

吕夷简的罢相,是个偶然。本来就是因为他的多次谏言,李宸妃才得以厚葬,这让皇帝心里多多少少也念着他的好处,所以就连商讨罢免陈尧佐、晏殊等人方案的时候,赵祯都是找吕夷简商议的,“皆太后所任用,悉罢之”。

然而,当赵祯回到后宫,跟郭皇后说起更换宰执一事,郭皇后说:“吕夷简也不是你的人,他就是个滑头,谁在位子上他就跟谁罢了。”赵祯听后仔细一琢磨,发现确实是这么回事,所以就把吕夷简一并罢免了。

第二天宣读罢相诏书的时候,吕夷简当场就懵了,“大骇,不知其故”,他派人悄悄打听了宫里的太监,这才知道原来是郭皇后说的坏话。

与此同时,先前因奏请太后归政而被罢黜的大臣们,这一次基本上都被皇帝召回朝廷,而且都担任要职。比如宋绶升参知政事,程琳升御史中丞,王随升参知政事,李谘为枢密副使,王德用为签书枢密院事。

另外,很多以前因直言冲撞太后被贬的人,也都被皇帝召回任命为台谏官,御史台方面的,如庞籍任殿中侍御史,孔道辅则拜为御史中丞,谏院方面的,如孙祖德任知谏院,范仲淹任右司谏,刘涣任左正言。

新任的宰相是赵祯的老师、时任参知政事的张士逊,然而这个张士逊虽然有学问,但还是缺少了处理政事的才干,性格也是温温吞吞,当起宰相来很是力不从心。明道二年全国大面积发生了蝗灾,张士逊根本无法面对这铺天盖地的告急奏折,无奈之下,皇帝只好把张士逊罢了相,重新封吕夷简为宰相。

赵祯亲自理政的第一年里,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换人,这让他迅速建立起了君主的权威。而在这一批被皇帝擢拔的谏官里,出现了一个后来被称为“圣人”的人——范仲淹,字希文。

所谓“成圣”,那要求是相当的高,儒家提出的圣人评判标准包括立德、立功、立言。这意味着圣人应在道德修养、文治武功和社会影响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

按照这个标准,上榜实在是太难,连老庄和孟子都不行,泱泱华夏数千年历史,被世人公认达到的也就三个半人——春秋的孔子、明朝的王阳明、半个的是清朝的曾国藩,还有一个就是宋朝的范仲淹。

立德上,他的一生就是士大夫所谓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世间大道的人生践行,他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夺目的光,让每一个读书人看到了应该活成的样子,给了士子们榜样的力量。

立功上,他文治武功当朝无人可比。在西夏肆虐无人能敌的国难时刻,他挺身而出,屡败西夏,救国家于危难;在国家积弊横生、急需整治的关键时刻,他整肃沉疴,首倡庆历新政,救社稷于水火。

立言上,范仲淹有一本《范文正公文集》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里面一个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说到了、更做到了,终其一生他都在为这天下苍生而奋斗、为践行大义不惜舍弃一切。

而就是这么个圣人范仲淹,出身却是寒微到了极致,他是个单亲孤儿,父亲范墉在他刚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为了让年幼的儿子能够活下来,母亲谢氏就带着他嫁给了一个叫朱文翰的山东人做小妾,范仲淹也改名叫了朱说。从小到大,他继子身份这个秘密也一直被隐瞒着。

作为一个继子,范仲淹当然没有拼爹的资格进什么私塾,刚到入学年龄,母亲就给他找了家寄宿学校——醴泉寺。谢氏只能给儿子这么多了,她温婉地告诉儿子要坚强,人生路得靠自己走。

在庙里读书的日子是很苦的,每天晚上范仲淹都煮上一锅粟米粥,经过一夜后粥变得黏稠凝固,他就用刀片把粥切成块,夹着咸菜吃上一天,吃完再煮,周而复始,日复一日。这就是“断齑划粥”这个成语的由来,后来被用来形容人在贫困中仍坚持不懈努力的精神。

有一年过年回家,他看到族里兄弟们都在大手大脚,就好意前去劝阻,结果被人一句话怼了回来:“我们花我们朱家的钱,跟你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