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一出场的是赵恒的得力助手们。
吕端作为赵恒的开朝宰相是称职的、德高望重的,他处置事情有力得体,尽心尽力地辅佐和指点赵恒,让赵恒迅速地从太子的身份过渡到了皇帝的角色。但他实在是太老了,不久之后就因病逝世。
吕端的去世让赵恒非常难过,他很是感恩这位良师益友般的宰相,他亲自上门去探望家属,并一直对吕端的儿孙们照拂有加。
接替吕端的是赵恒的老师李沆。为了让在朝中根基尚浅的李沆能够镇得住台面,赵恒先后任命德高望重的老臣张齐贤、吕蒙正担任宰相,和李沆组成班子。这两位老臣也都没有辜负期望,都全力以赴支持李沆掌控朝局,但毕竟年事已高,不久后都纷纷告老辞职。
在咸平年间,李沆大部分时间都是以独相的身份执政的,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称为“圣相”。和其他立志于“独树一帜,革故鼎新”的名相不同,李沆几乎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重要建树,反而当手下有人蠢蠢欲动想要大刀阔斧的改革的时候,他总是会压制下来。
那他怎么还能被称为名相呢,原因是李沆有个优点,就是“清醒”。
有人会问了,“清醒”这玩意能算个优点吗?我说,能。
如果你身临其境,置身于朝堂之上,下面人叽叽喳喳跟你吵成一团,闹着要大干特干求政绩,坐在上面的领导因此一度怀疑你,旁敲侧击地问你是不是在尸位素餐,当所有的人都在质疑你、都在用怀疑的眼睛看着你,你还能清晰认识到现在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还能有保持清晰判断和决策的定力吗?
李沆能,而他这份定力的源头就是清醒。
赵恒执政的初期,由于以前多年的战争损失了大量人口,导致大面积土地荒芜,所以每个朝代中末期的时候由于人口激增而引起的土地分配矛盾还没有爆发。
此时国家内政上最需要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举措、大改革,而是与民休息、少做打扰,好让他们安定下来好好劳作,逐步提高生产积极性。
李沆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咸平年间,他在辅佐赵恒打造北部防线抵御外侮的基础上,以“清静无为”的信条对内施政,对国家机器的运行,能修就小修一下,能补就打个补丁,不轻易做大的改革和变动。
李沆的“清静无为”,很快受到了下面人的集体指责,有一次他的弟弟李维向他抱怨:“外面的人都在议论说你万事不作为,就是个没有长嘴的葫芦,你说你一个大国宰相,怎么不搞些什么大的改革措施好留名千古呢?”
没想到李沆听到传闻后毫不生气,他心平气和地说道:“我早就知道人们是怎么议论我的了,但是时势不允许我们胡乱作为。现在的大宋国势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中央政令能够畅通无阻地在地方执行,地方的信息也能顺畅地反馈到朝廷上来,国家的制度在现在的状况下已经相当的完备了。这些叫着喊着要大改大动的人,实际上是想通过做一些大家都能看得到的事情好哗众取宠罢了,又有什么资格让我去照顾他们这样人的情绪呢?”
他接着说道:“拍脑袋决定的改革从来就不是万能的神药,方向错了便会陷入万劫不复。治国是复杂的,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制度小小改动都必须权衡多方,不仅要追求当前经济的增长,也要注重未来可能爆发的隐患,既要维护皇家利益,又要顾及社会公平和降低阶级矛盾。施政者必须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小心翼翼去操纵国家这个庞然大物。”他这席真诚的话征服了弟弟李维。李维也心悦诚服地记录了下来,让当世的人们和后世的我们对这样“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政治智慧所折服。
这恰如道德经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小鲜”火候要控制,油盐酸甜要拿捏,翻动不能过于频繁否则鱼肉会碎,精心慢工才能出一锅上好的美味佳肴。“治大国”也是这样,执政者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态度,要在充分考虑国情、体察民心的前提下施政治国。
赵恒对李沆的施政理念深切认同,并大力支持李沆,罢免了很多反对的官员。大宋的国力也由此得到了长足发展,咸平之治也被后世赞许为继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第一个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