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的北伐失败、征讨李继迁的无功而返,诸多事情的接连挫败感,愈发让赵光义感到苍老和无力。他明白,自己的寿限将至了,必须给帝国安排好一个合适的接班人。
他逼死两个侄子赵德昭、赵德芳和弟弟赵廷美,就是要为自己儿子上位扫清障碍,但他对儿子的培养也是一波三折。
在他迫害赵廷美的时候,他最疼爱的大儿子赵元佐因为和赵廷美关系最好,屡次上书求情,但他置之不理。结果赵元佐受打击过大就疯掉了,整天神神叨叨妄想着别人要害他,先是持刀伤了宫人,后来又纵火焚烧宫殿,赵光义只好把他关在南宫里面,不许他出来。
他转而去培养二儿子赵元僖,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任命赵元僖为开封府尹,封为许王,正式确立了他的准皇储地位。然而到了淳化三年(992年),年仅二十七岁的赵元僖就死掉了。最让赵光义难过的是,通过彻查赵元僖的死因,发现这个原先自己寄予厚望、倍加疼爱的儿子居然有谋逆的阴谋。
那一天,赵元僖在上朝的时候突感身体不适,于是就请假回家,结果刚一到家就陷入了昏迷。赵光义听说后,就立即停下了早朝赶去看望儿子,当他看到儿子的时候,赵元僖就已经快不行了。看着儿子在怀中咽下最后一口气,赵光义悲痛欲绝,哭得几欲昏厥,还写下了《思亡子诗》来缅怀赵元僖。
为了表达这份疼爱,赵光义还准备追封赵元僖为太子,追赠谥号“恭孝”。恰在此时,他接到了大理寺传来的案情报告,心情顿时由悲伤变成了愤怒。
原来赵元僖是被他的爱妾张氏毒死的,这张氏漂亮是漂亮,但是小心眼、特别喜欢妒忌。赵元僖本来很宠爱张氏,但是这古代有权有势的皇子怎么可能只有一个女人,本着得不到就毁掉的原则,张氏把毒药撒在了赵元僖的碗里面,结果导致了赵元僖的暴毙。
随着案情的深挖,大理寺接着发现赵元僖豢养了大量私兵,准备如果赵光义不传位给自己,就要密谋起事,还制定了缜密的谋反计划。
原来,赵元僖虽然是准皇储身份,但是八年多来始终没有转正的迹象。而且以前的正牌嫡长子继承人赵元佐还活着,并且经常被赵光义和李皇后嘘寒问暖,赵元佐的儿子赵允生又深得赵光义喜爱,这一切都让赵元僖深感不安。他不禁猜测,赵光义迟迟不立自己当太子,是不是还在等着赵元佐恢复健康?是不是打算立赵允生当皇太孙?
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失去权力的恐惧,让赵元僖不得不提前谋划。后世人们都发出了感慨,这赵元僖不就是他爹赵光义的翻版嘛,只不过生不逢时,没有赵光义的好机遇罢了。
大儿子疯了,二儿子死了,到底立谁为太子呢?赵光义在剩下的几个儿子中徘徊不定。最后他把目光放在了三儿子赵恒身上,这个儿子从来没有争储位的心思,表现得儒雅大方,待人接物显得彬彬有礼,很有些谦谦君子的储君风采。而其他的几个儿子,四皇子赵元份也是疯疯癫癫的,五皇子赵元杰平时生活过于骄奢,再往下的又太小了。
于是在和吕端、寇准等多位大臣商议后,赵光义宣布任命赵恒为开封府尹、封寿王,确立了赵恒的准皇储地位。
到了至道元年(995年)八月,赵光义为赵恒在太庙举办了隆重的太子册封仪式,这是唐末大乱以来,近百年来第一次举行太子册封典礼。一时间百姓欢腾,因为在百姓看来,这就是太平盛世到来的征兆。
就在他们父子从太庙回宫的路上,百姓们当着赵光义的面赞叹太子赵恒:“多么俊朗的少年天子啊。”这下就让无比爱恋权力的赵光义吃醋了,他回宫后冲着朝臣大为光火:“都怨你们非要搞什么册封仪式,说是为了稳定民心,现在可好了,大家人心都向着太子,没人心里还有我这个皇帝了。”
大家都吓得不敢作声,最后吕端上前安慰道:“大家称赞太子,不正说明陛下您眼光好,选人选得对嘛”,大家都接连上前安慰,赵光义才不再怄气,神色慢慢缓和了下来。
时间又一晃,一年多过去了,到了至道三年(997年)的年初,赵光义的身体越来越差,一开始还能勉强上殿早朝,后来就只能卧床处理一些政务了。
他的身体垮得非常快,到了二月,赵光义再也没能从龙榻上站起来,三月份的时候,赵光义就连汤药都没法下咽了,整个人更是动不动就陷入间歇性的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