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天书降临(1 / 2)

关于王朝的“正统”到底是什么,这得从很早说起。公元前221年,嬴政一统六合,开启了一个有皇帝的时代。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他创造了一个“五德终始说”,认为每个朝代各有其属性,周朝为火德,而秦朝为水德,水克火,所以秦朝代替周朝是符合阴阳五行之说,是符合天理运行的。

为了加深这个理论的真实性,秦始皇施行了一系列举措。公元前219年,这位“横扫八荒、气吞万里”的始皇帝,将原本属于齐鲁文化的祭祀,升格为彰显大一统帝国权威的泰山封禅仪典。在那一年的秋天,他在全国各地贵族战战兢兢的注视下,动用了几十万人力劈山开道,十万人黑旗玄甲为仪仗,在泰山之巅举行了最恢弘壮丽的帝王封禅。

他还下令搜寻失散的周代九鼎,以代表自己顺天承命,不过并没有成功。

秦始皇做了这么多事情,目的无非就是想向天下灌输一种理念:这天下命中注定就是我嬴政和我子孙万代的,你们这些穷苦百姓认命吧,就祖祖辈辈踏实接受奴役好了。

但过了不久,秦朝就灭亡了,证明正统性对于接替的汉朝来说,就容易了很多。汉朝的皇帝们承认秦始皇的光辉伟大,所以你证明正统性的那一套,我再来一遍就好了。按照“五德终始说”的关系类推,汉朝成了能克水的“土德”;同时,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也都搞了泰山封禅,让老天爷认证了一把。

从此以后,那就是上一个王朝灭亡之后,下一个王朝在接替的同时都会套用“五德终始说”宣布自己的正统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正统性被封建帝王们描述成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确实存在的东西,神神秘秘但又无比神圣地在皇帝之间交接流转。就这样,正统从汉传到了魏、晋,再传到南朝的宋、齐、梁、陈,然后一直到隋唐。

到了唐朝的时候,一个新问题摆在统治者面前,前面的这些所谓正统王朝有的时间很短,像曹魏才四十几年;有的就是个小型割据政权,像南朝的宋齐梁陈几个朝代;有的德行败坏,像司马家居然当街杀前朝皇帝。那我大唐怎么证明比它们强,是真真正正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呢?

所以唐朝强化了老天爷敲章认证这个环节的法理地位,也就是封禅的神圣性。于是唐朝把朝代分为了两大类,第一类就是正统的“天命所归者”,像大汉和大唐,特征是天下一统、繁荣昌盛,所以才有祥瑞降世,所以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才有资格去泰山封禅。

第二类是正统的“暂时传递者”,特征就是时间短、地盘小、国力弱。虽然你们这些朝代也拿到过正统,但那是老天爷让你帮忙先拿着,等着天命所归者出现再交出去。你们没有所谓的天命,所以就没有祥瑞降世,所以不能封禅找老天爷给你敲章。

事情到了这里,王朝的正统性就已经从开始的“五行”玄学问题,变成了皇家有没有本事、能不能带着人民走向强大的现实问题。

到了宋朝,皇帝面临的情况就更为复杂,前面五代十国政权的时间一个比一个短,地盘一个比一个小,而且它们也都不约而同地都使用了“五德终始说”证明过自己的正统性,因此大宋只用“五德终始说”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摆在赵恒面前的是个逻辑游戏,你想要证明宋朝是“正统”的天命所归,那就得去封禅;你要去封禅,就得有祥瑞降世;你想要有祥瑞降世,那就得盛世天下一统,他前面的赵匡胤、赵光义都在向着天下一统而不懈努力。

然而赵恒面临的现实变得很残酷,因为根本没办法天下一统,赵恒自己刚刚和辽国签订了合约,看样子幽云地区很长时间内是收不回来了。而在封建王朝的价值体系中,正统性是非常重要的,在百姓看来,既然你老赵家干不好这个皇帝,证明不了自己,那是不是要考虑换换位置给其他人坐。

于是乎皇帝发了愁,是整天的唉声叹气,可是吧,这样的事情也不好明着找臣子们商议,赵恒就更憋闷了。

这个时候,“读心大师”王钦若却是从只言片语里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也看出了这个逻辑游戏的漏洞——第一步的大一统条件和第二步的出现祥瑞,居然没有必然的关联!

那就好办了,那咱就跳过第一步,直接往后推进到封禅就可以了。

于是在一次散朝后,王钦若找到皇帝开始了说事:“皇上文韬武略,经过您的整治,大宋当下国泰民安,江山一片繁华似锦,值此千年盛世之际,臣建议皇上封禅泰山,以向天下昭示大宋国运昌隆,也以此宣示正统、以安民心。”

面对这样的提议,赵恒当然是动心的,但他还是心存疑虑:“以前太祖太宗在位的时候都没有搞封禅,原因就是没有天下一统,而幽云现在还在辽国手中。况且封禅还要有祥瑞,我们什么都没有怎么去封禅呢?”

只见王钦若泰然自若、不紧不慢地笑着说出了八个字——“人造祥瑞,直接封禅”。

面对目瞪口呆的赵恒,他接着解释道:“以前所谓的祥瑞,也都是人造的,就比方说河图洛书,也都是人事先写好的,是圣人的神道设教,这样伏羲才当上了人皇。”紧接着他列出各种理由反复劝说皇帝,按照他的意思,只要结果是好的、有利于统治就行,过程是什么样的不重要。

受到鼓动的赵恒也是心潮澎湃,封禅泰山那可是千年以来每一位帝王的终极梦想,意味着我赵恒可以和秦皇汉武这样传说中的千古一帝并肩而立,一同成为彪炳史册的人皇楷模。在王钦若的不断游说下,赵恒也慢慢下定了决心,主动开始讨论起实施的步骤和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