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炎黄学宫(1 / 2)

但在朝廷多次确认后,越来越多的人确信这是真实的政策。

消息传来,尤其对读书人而言,内心激动难耐。

无数人多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争取被举荐的机会,施展抱负。

大多数人都找不到进入仕途的途径,但如今的科举制度为他们提供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可以光明正大地走上仕途,一鸣惊人。

尽管尚未正式实施,但这只是时间问题。

四国的百姓对此半信半疑,难以置信会有这样的好事。

然而,这让他们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大家都在等待消息确认,真假立判。

此刻,炎黄学宫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咸阳城繁华热闹,行人络绎不绝,既有本地人,也有来自四国的人。

有人游历,有人经商,更多的人则是想了解秦国科举的真实性。

临近中午,两位气质非凡的青年漫步街头,他们是韩非和嬴天帝。

韩非听说了科举之事,深感遗憾当初未能参与,于是拉着嬴天帝一同探查秦国的独特之处,并向他请教科举详情。

韩非四处观察,这是他来到秦国后首次外出,心中充满好奇。

他想知道这个从贫瘠之地崛起的大国有何特别。

一圈游览后,韩非感慨良多。

咸阳城最显着的特点有二:一是纪律性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各司其职,秩序井然;二是充满活力,人们相信国家会越来越好,并为此努力。

想到自己的国家,韩非感到苦涩,那里的民众脸上写满绝望,对国家缺乏信任。

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上层统治者的失策。

一个国家若想繁荣强盛,最关键的是赢得民众的认可。

只有当社会底层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时,他们才会真心守护自己的国家。

韩非意识到,眼前的这个国家正逐渐接近他心中的理想国度。

而这正是他未来将努力的方向!

寒冬已至,街道上寒风呼啸,然而人们脸上却充满笑意,那笑容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

炎黄学宫的改造工程接近尾声,所需物品也基本筹备齐全,只待处理好一些细节,便可正式开课招生。

韩非问:“殿下,炎黄学宫不分国界,您就不担心别国的人混进来吗?”

“担心?”

嬴天帝轻笑一声,“能进来是他们的能力,但进来后想离开就没那么容易了。”

“他们国家无法提供的,我们秦国可以给予。

您认为他们会怎么选择?四国的百姓又会作何决定?”

嬴天帝已有规划,待处理完剩余事务后,便开始首次招生。

按照计划,炎黄学宫的影响力最终将覆盖七国及更广范围,但目前刚起步,影响有限,只能循序渐进。

一旦影响力扩展开来,诸多问题自会解决。

因此,首次招生主要面向秦国境内,若其他国家的人远道而来,学宫也会接纳。

此前已与嬴政商定,近日朝廷将派使者到秦国各地发布招生公告,由地方官员协助宣传,确保全国百姓尽快得知此消息。

朝廷的力量显然非个人所能比拟。

即便凭借自身努力也可达到类似推广效果,但能让他人代劳的事,嬴天帝绝不会亲自动手。

况且让嬴政负责,效果会更佳。

为激发百姓热情,嬴天帝还让嬴政描绘了一幅美好愿景作为号召。

从炎黄学宫以优异成绩毕业的人,有机会在地方或都城任职,无论是否为秦国人。

只要通过学宫的考核并顺利毕业,便拥有了无限可能。

若放在后世,这就好比从特定学校毕业后有很大几率成为公务员。

然而,在嬴政看来,这只是空头支票,最终能否实现仍取决于他和秦国的决定。

如今的人不了解其中的玄机,对这样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

这一承诺极具吸引力,在没有科举制度的时代,普通人想做官只有两条路:要么靠世袭,要么依赖他人推荐。

或许你运气好,被君王赏识。

但这两条路对普通人意义不大,因此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卒”

的局面。

即使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平民出人头地的机会依然有限,只能靠参军杀敌逐步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