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渐凉时,面条见了底,讨论却愈发热烈。冯知微掏出个小本子,上面记满了土壤数据;董为民正用石子在地上摆种植密度示意图;孙兴华则盘算着经费分配。
方稷望着这群年轻人,眼角泛起笑纹。煤油灯的光晕染在每个人脸上,明明灭灭,却掩不住那股子蓬勃的朝气。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张铁柱就扛着锄头下了试验田。
晨露打湿了他的裤腿,鞋底沾满泥浆。他跪在田垄里,小心翼翼地拨开麦苗,用卡尺测量基茎粗度。
\"小张,这么早?\"一个扛着扁担的老汉路过田头。
\"李叔!\"张铁柱抹了把汗,\"今天要测完这一片的分蘖数。\"
太阳升起时,方稷带着董为民和冯知微来到田里。董为民立刻蹲下检查灌溉渠,冯知微则掏出小铲子取土样。方稷走到张铁柱身边,两人头碰头核对记录本。
\"方老师,您看这个。\"张铁柱指向一片麦苗,\"同样的种子,东头这片长势明显好,我怀疑是夜间温度差异。\"
方稷掏出温度计:\"有道理。今晚开始,每两小时记录一次田间温度,排一下班,咱们轮流来测温。\"
正说着,孙兴华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赶来,车把上挂着个布包:\"方老师!县里同意拨给我们三台水泵!\"他跳下车,从包里掏出个油纸包,\"趁热吃,菜包子!\"说完给董为民和冯知微也一人塞了一个大包子。
午后,烈日当空。张铁柱戴着草帽,在试验田里教几个农民使用新式播种器。他的衬衫后背已经湿透,却仍耐心地一遍遍示范:\"对,就这样,按一下播一粒,保证株距...\"
不远处,董为民正带着人挖灌溉渠,铁锨翻起的泥土散发着腥气。
冯知微回了实验仓库,调配不同比例的肥料。
方稷和孙兴华则坐在树荫下整理数据。
孙兴华心里惦记着三个乡的农技站的农户座谈会。方稷则对照着张铁柱的记录,在图纸上标注长势差异区域。
\"方老师,\"孙兴华突然压低声音,\"公社那边准备的差不多了,啥时候咱们把农户的座谈会开起来啊'。\"
方稷的钢笔顿了一下:\"你怎么安排的?听你的。\"
\"方老师,座谈会定在后天。\"孙兴华翻开工作本,指着手绘的地图,\"特意选了三个地貌不同的乡——山区的青峰乡、丘陵的柳树乡和平原的河湾乡。\"
方稷凑近看那地图,三个乡呈三角形分布,中间标着海拔差异:\"选得好!这样试验数据就能覆盖不同地理环境了。\"
\"每个乡选二十户代表,都是种田好手。\"孙兴华继续道,\"青峰乡的李村长还特意问,能不能多带几个年轻人来学新技术。\"
正说着,张铁柱扛着锄头从试验田回来,裤腿沾满泥浆:\"方老师,播种器都调试好了,正好给老乡们示范!\"
冯知微捧着几袋土样从实验室探出头:\"我准备了不同配比的肥料样本,可以直观展示效果。\"
董为民擦着汗走进院子:\"灌溉渠挖好了,随时能领乡亲们来演示节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