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望海煮茶(1 / 2)

水煮大明 嗒嗒猪 1451 字 1天前

在崇祯二年的腊月初十,正是年终大会的第二天,冬日的阳光如同金色的薄纸一般倾泻而下,将金山卫城的青色砖墙镀上了一层温暖的琥珀色。在碧蓝的天空下,望海楼的飞檐斗拱舒展得如同大鹏的翅膀,这座七层的木结构建筑临海而立,其檐角上的铜铃在寒风中叮咚作响,声音清脆,仿佛能摇碎周围的寒意。站在楼上的栏杆旁远眺,可以看到枯黄的芦苇在滩涂上随风摇曳,而远处的黄海近海处,凝结的冰面反射着冷冽的光芒。偶尔,三两只苍鸥会掠过海天的交界处,在铅灰色的云层下划出断断续续的弧线。咸涩的海风裹挟着细沙扑面而来,却无法吹散楼角悬挂的铜铃所发出的清脆响声。在檐下悬挂的“海疆永固”匾额,反射出刺目的金芒,仿佛将万里河山凝聚成了一枚褪色的铜钱,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李勇、赵礼、方以智、沈星奕和吴承志这五位好友兼同志,缓缓地走进了装饰精美的雕花门廊。门廊内,沉水香的香气与新鲜龙井茶的清香交织在一起,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到宁静而舒适。紫檀木案上,哥窑开片茶盏错落有致地摆放着,银匙在炭炉中轻轻拨动,炭火发出微弱而温暖的光芒。五人围坐在由湘妃竹榻组成的圆桌旁,桌上摆放着《万历邸报》与《同志会消息汇编》两份重要的资料,镇纸则是一块精雕细琢的太湖石,其上刻有波涛起伏的纹样,显得格外雅致。沈星奕轻巧地解下身上的貂裘,将其整齐地放在竹榻的一角,而方以智则正专注地用一把银刀细心地剖开蜜橙,准备与大家分享。李勇则亲自操作中间的碳火铜壶,为大家煮制着茶水。一年之中,除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他们五人难得有机会聚在一起。平时,赵礼总是忙碌于各地的事务,方以智则长期驻扎在南京,吴承志则一心扑在了上海县的工作上,沈星奕和李勇虽然都在金山,但一旦沈星奕投入到实验基地的工作中,就如同人间蒸发一般,难以寻觅。

“后金建奴与蒙古鞑子仍旧在京师附近徘徊,”李勇轻叩着青瓷茶盏,茶汤在杯中泛起细密的涟漪,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忧虑,“一败再败,大明的野战能力之弱,实在是让天下人惊叹,这也不禁让人深思,这大明军队是如何沦落到这般境地的。”

方以智将茶渣倾入湘妃竹烟灰缸,火星在其中明灭闪烁,他沉吟着:“陕西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何时是个头?这连绵不断的动荡,不仅动摇了朝廷的根基,也使得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沈星奕看着窗外飘落的雪霰,眼中是对大明深深的失望:“大明炼铁炼钢远胜蛮夷,更有火器大炮助阵,怎么就毫无抵抗之力,数月来任由敌人在京畿之地,来去自由,随意杀我子民?这背后的原因,难道仅仅是军事上的不足吗?”

吴承志突然插话:“苏松民间传言,朝廷不久又要加派赋税,现在是人心惶惶。这消息一旦坐实,恐怕会引发更大的不满和动荡,百姓的负担已经够重了,朝廷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

在场的所有人沉默不语,只有炭炉中偶尔爆发出的几点火星,在阳光的照射下,映照在窗棂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然而,尽管如此,每个人的心中却充满了不确定和忧虑,就像北疆的狼烟一样,不断升起,令人感到压抑和窒息。李勇以前总是百思不得其解,在大明王朝呆了两年多,为何尽管投入了大量财力,拥有众多名将,装备也是最先进的,文人更是人间精英,皇帝本人锐意进取,志在改革,但当这一切汇聚在一起时,却显得如此脆弱,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败和混乱。经过亲身体验,他更清晰地理解了这些现象,实际上就是帝国末年综合症的典型表现。更确切地说,李勇心中已经做出了判断,大明已经无可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