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八月的阳光炽烈如熔化的金子,李勇决定乘车前往上海县。当他撩开车帘的一瞬间,他惊讶地发现,青石官道两旁的棉田已经翻滚成一片白色的波浪。汤青雨整理了一下鬓边的碎发,她手中的《农政全书》摊开在膝盖上,她的素白襦裙上沾染了一些车辙的痕迹,反而使她的眉目显得更加清丽脱俗。
\"将军,快看那边!\"她忽然指向远方,\"那些棉花盛开得比秋天的稻花还要繁密。\"李勇凝视窗外,只见农夫们弯腰采摘着雪白的棉朵,竹篓中棉花如云朵般堆积,远处的轧花机吱吱作响地转动着,惊起的白鹭在湛蓝的天空中翱翔。
在马车颠簸中,汤青雨腰间悬挂的纸扇不慎滑落,李勇弯腰拾起时,指尖不经意间相触。她急忙抽回手,却见绢帕也从袖中悄然滑落。李勇望着她,耳尖泛起红晕,忽然拿出随身携带的手帕,使劲闻了闻:“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你送的。”汤青雨的脸色更红了,但内心却感到一丝甜蜜。
在棉田尽头的村落,炊烟携带着棉籽油的香气缓缓升起。李勇掀开车帘,命令停车,随后跳下车并顺手扶住了汤青雨的手肘。在她踉跄之际,不慎撞上了他的胸膛,怀中的《农政全书》也跌落下来,恰好翻到了“织造篇”,图上的蜀锦纹样与西洋提花机的设计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棉花......上海,海南岛的黄道婆。”李勇话音未落,便一拍大腿,“珍妮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有了钱还应该投资些什么呢?后世垄断专卖的,盐和烟草。”汤青雨对他的言辞感到困惑,毕竟他每天总会有一段时间显得异常兴奋。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极长,投映在绵延千里的棉田上,宛如一幅阴阳和谐的水墨画。
在新城城管的临时办公室里,第二天清晨的阳光透过宽敞的窗户洒在了二楼的宽敞空间中。这里,一排排宽敞明亮的大办公室依次排列,每个办公室的门上都挂着明确的标识牌,分别写着行政管理办、治安城管办、卫生防疫办、规划和建设办、规费和工商办、科技和教育办,以及拆迁司。这些办公室内,上百名工作人员忙碌地工作着,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充满了活力和效率。吴承志,这位曾经的书生,如今已经蜕变成了一位官员,他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认真地审阅着一份份文件。在他的桌前,有几个人站立着,他们都是来请示工作的,他们带来了新的工作计划和项目计划,希望能够得到吴承志的支持和批准,以便能够顺利推进。吴承志仔细地听着他们的汇报,不时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他的目光坚定,充满了对工作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当李勇携带着他的秘书汤青雨以及保镖张杰来到吴承志的门前,他推开门的那一刻,目睹了眼前的情景。李勇的心中不禁涌起了一番感慨,他回想起年初时的吴承志,那时的他意气风发,宛如一位充满激情的书生。然而,仅仅半年的时间,由于工作压力的沉重以及每天面对数十人的不断骚扰,吴承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现在看起来老气横秋,身上还带有了几分官僚的威严,仿佛已经变成了一个典型的狗官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