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结束后,皇太极开始转变战略,放弃先前针对山海关的进攻,转而探索其他进军路线。明崇祯元年,即后金天聪二年,后金对蒙古察哈尔部发起的征战取得大捷,导致蒙古各部落相继归顺,皇太极由此正式开辟了通过蒙古直逼北京的通道。
后金在天聪三年,遭遇了严峻的经济挑战,物资短缺,即便是粮食和布匹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也变得难以获取。政治上,中央集权尚未确立,政府机构存在缺陷,社会矛盾亟待解决,内部政治斗争和矛盾频发。军事方面,后金军队的战斗力下降,武器装备落后,难以有效抵御明朝的进攻。因此,解决国内矛盾的最佳途径之一,便是通过对外战争。其实这时的后金、大明和蒙古都是菜鸡互啄,只是大明是真的已经是烂泥扶不上墙了。
皇太极挑了个明朝内部政治烂透了、统治摇摇欲坠、军队又不怎么给力的时候来打他们。到了崇祯二年(1629年),明朝自己家里乱成一团,这下给皇太极打进来的机会了。
蓟辽防线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态势,明朝为了抵御后金的威胁,将众多兵力集中在山海关一带,结果导致了从山海关至喜峰口等蓟州东部地区的防御力量薄弱,两百多公里的防线上几乎没有重兵把守。自天启年间起,蓟州地区的兵力被大量东调,这种军事防御策略的调整,猪都想不明白,大明的以文制武,已经愚蠢到无可救药的程度,离IcU一步之遥。
明朝时期,蓟州长城蜿蜒长达1700多里。万历元年,蓟州镇的正式和客军总兵力定额为13万人。然而到了崇祯元年,实际兵力仅剩十一万七千余人。鉴于当时军队制度的腐败,九边军队普遍缺额严重,实际人数可能远低于官方数字。蓟辽总督喻安性曾向崇祯皇帝报告,一千五百名士兵的编制中,实际上只有五百名,且这五百名士兵中还有许多老弱病残。加之拖欠军饷问题严重,刚刚平息的兵变导致军队士气低落。平时缺乏训练,武器装备陈旧,边墙、墩台、城池、隘口等防御设施年久失修,这些因素仿佛都在对后金说,从这里来打我呀。
蓟州长城的关隘数量众多。如何有效地进行防守,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进攻方可以集中力量,突破一点,而防守方则必须处处设防,无法集中兵力。墩台每隔一里设置一座,每座墩台的守军从十余人到三五十人不等,负责守卫长城边墙。除此之外,还有所谓的“摆边”策略,即在长城沿线每隔一定距离安排军事守卫。可以想象,蓟州三协十二路,东西防线近两千里,具体到每一处关隘的守军数量实在是微不足道。因此,正如当时人们所说:“处处设防却处处薄弱”。更关键的是,蒙古察哈尔部等已经降后金,前面已经没有缓冲区,大明还在主打一个敌变我不变,军事上的响应之迟缓,可以用蠢来形容。
在发起入关行动之前,皇太极对明朝的军事部署、地形等情况进行了详尽的侦察和了解,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并组织了充足的兵力和物资保障。皇太极率领约十万八旗兵,分兵三路,进攻明蓟镇中路的喜峰口、洪山口、大安口。后金是在认真打仗,明军和大臣们只会要钱和分钱,历史上是皇太极太强,还是大明这个对手太弱,真的两说。
崇祯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深夜,后金军队分两路突袭蓟州长城的龙井关和大安口。明朝边防部队在深夜被惊醒,误以为是散居在蓟州边外的蒙古部落发起的侵袭,急忙起身迎战。一个时辰之后,左路军将领阿巴泰和阿济格成功攻破龙井关(东侧),摧毁水关后进入。距离最近的路城汉儿庄副将易爱和洪山口参将王遵臣听到炮声后,立即率领部队前来救援。两军交锋,未及数回合,明军全军覆没,易爱和王遵臣两位将领均战死沙场。金军直逼汉儿庄城下。明军守将未作抵抗,率城内军民剃发投降,金军遂占领该城。紧邻的潘家口守军也随即献城投降。左路军旗开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