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将自己锁在书房三日,面前摊开着泛黄的笔记本。曾经开过的皮包公司、倒腾过的房产项目如走马灯般在脑海中闪回,那些被工商部门退回的章程草案、律师函上的红头印章,此刻都化作清晰的记忆碎片。李勇抱着《公司法》残存记忆,在崇祯二年的寒风里瑟瑟发抖。窗外是崇祯皇帝愁秃头的奏折山,窗内是他对着毛笔字发愣——这破系统连ctrl+c\/V都用不了!
\"大人,您又在画符咒?\"汤青雨私人秘书探头进来,瞅见纸上\"股份有限公司\"六个大字差点跪了:\"这...这是要造反的节奏?\"
李勇深沉点头:\"此乃西方传来的'公司制',比咱们大明合伙靠谱多了!\"心里默默补刀:要是知道这玩意儿能搞出阿里巴巴,朱由检怕不是得连夜派锦衣卫来挖墙脚...
在汤青雨和沈佩玉的帮助下,大华纺织的章程终于出炉。重点如下:
\"公司名称:大华纺织...\"他蘸着朱砂在宣纸上落下第一笔,笔尖顿了顿,\"注册地址就写卫城东门码头旁。\"
\"经营范围得写全乎。\"李勇掰着手指头,\"棉纺、丝织、印染、成衣...对了,还得加上'新技术研发'。\"他忽然想起现代纺织厂的自动化流水线,在纸上重重圈出\"新技术\"三个字。
关于股份制,李勇特意请教了沈佩玉:\"每股一两银子,注册资本先定十万两。\"说着在纸上画起股权结构图,\"发起人就几个,李勇占六成,绿娥一成...\"突然想起什么,又添上一笔:\"预留三成给未来的技术骨干,年底分红按股计算!\"
汤青雨瞪眼:\"那要是亏了咋办?\"
李勇:\"...要不咱们把'有限责任'翻译成'天灾人祸概不负责'?\"
\"大人!\"沈佩玉抱来一摞账册,\"按您说的'同股同权',我们女子也能入股么?\"她眼里跳动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当然!\"李勇在章程上挥毫:\"凡出资者,不分男女皆为股东。\"
最棘手的是组织架构。李勇咬着笔杆琢磨:\"董事会五人,要不就你我三人?监事会三人...法定代表人就写绿娥\"
最终定稿的章程里,特别添了条:\"监事互选产生,不得由股东直接兼任。\"汤青雨看着这条款直拍手:\"这下可算把'自己人查自己人'的漏洞堵上了!
当沈佩玉把最终版抄在洒金宣纸上时,李勇突然顿悟:\"这不就是古代版《合伙创业避坑指南》吗?\"
崇祯二年腊月初五,卯时三刻,天色微明,李勇那间宽敞而充满书卷气息的书房内,已是一片热闹景象。今日,他召集了数位商界精英,共同商讨一件足以撼动大明商业格局的大事。
与会众人有精于计算的莫学贵、老成持重的沈学海、为人谨慎的吴承志和有些膨胀,走路都带风的汤克严,此外,汤青雨和沈佩玉两位女士也早早到场,她们不仅容貌出众,更兼心思细腻,如今已成了李勇的得力助手。只见她们亲自为众人斟上上等龙井,茶香袅袅,气氛顿时更显融洽。
桌上整齐摆放着厚厚一叠资料,全是汤青雨和沈佩玉连夜整理的——从大明各地合伙经商的案例,到作坊、店铺、工厂的经营模式,甚至还包括一些“灰色地带”的生意经(比如如何规避官府抽成、怎样在税吏眼皮底下做假账)。这些资料将成为今日讨论的基础。
李勇端坐主位,环视众人,缓缓开口:“诸位,今日我们齐聚于此,是要定立一份前所未有的章程——大明商行规范。它不仅适用于我的产业,更将成为未来所有规模以上商行的准则。”此言一出,众人精神一振。
沈佩玉轻抚手中账册,嘴角微扬:“根据‘市盈率’计算,首批上市的五家公司——四海车辆、东方水泥、彩妆坊、大华纺织、金山酒业——只需放出部分股份,至少能筹集五百万两白银。”此话一出,满座皆惊。
莫学贵眯起眼,手指敲击桌面:“五百万两?足够买下扬州半城绸缎庄!”
吴承志沉吟道:“若能参与其中,上海新城可以修到三期……”
汤克严更是两眼放光,差点拍案而起:“小李子,这章程,我第一个支持!”
李勇却敏锐地察觉到,这些商人的眼神已不再纯粹。他们不再只是商人,而是资本逐利的野兽。
汤克严甚至隐晦地暗示:“小李子,若有人反对……恐怕得‘特殊处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