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的码头在经历罢工风波后重归繁荣,货船穿梭如织,号子声此起彼伏。林远站在了望塔上,望着满载货物的船只驶向远方,却并未感到真正的轻松。手中的账本记录着一组数据:从扬州到南京的货物运输,平均耗时四天,其中船工中途休整、船只装卸货物等非运输时间竟占了近一半。这些数字像一根刺,扎在他心中,提醒着天元镖局的运输效率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掌柜,漕帮新接手的那批运输业务,又出现了延迟交付的情况。”刘庆福匆匆赶来,脸上带着焦急,“他们的船工还是按照老习惯,每到一处码头就要停留半日,货物装卸也慢悠悠的,商户们已经开始抱怨了。”
苏婉娘在一旁摊开最新的货运记录,眉头紧锁:“如今业务量不断增长,运输时效却跟不上。再这样下去,即便我们有货运险兜底、服务再好,商户们也会因为时间成本太高而选择其他镖局。”
林远微微颔首,目光落在墙上的大明水路舆图上,那些用朱砂标注的枢纽城市仿佛在向他诉说着新的可能。他突然想起前世在物流行业中了解到的“接力运输”模式——通过分段接力,减少中途停留时间,提高整体运输效率。这个想法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他的思绪。
“我有个想法。”林远转身,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们可以试行‘接力运输’模式。将长途运输路线分成若干段,在每个节点设置接力站点,不同站点的船工和车辆专门负责固定路段的运输。就像驿站传递信件一样,货物到站立刻交接,下一段的运输队伍马上出发,这样就能大大缩短运输时间。”
马奎挠了挠头,满脸疑惑:“掌柜,这听起来倒是新鲜,可实际操作起来怕是困难重重。每个站点的交接怎么保证不出错?不同的船工和车夫配合起来能顺利吗?而且,这得增加多少人手和站点设施啊!”
“马奎说得对,这确实是个大工程。”林远神色严肃,“但我们必须尝试。苏婉娘,你先统计一下各条线路的运输数据,包括距离、耗时、货物种类,找出最适合试行的线路;刘庆福,你负责调查沿线适合设立接力站点的位置,重点考虑交通便利、安全可靠的地方;我去和漕帮新任帮主陈震山谈谈,看能否让他们配合参与,毕竟他们现在也是运输体系的一部分。”
第二日清晨,林远带着刘庆福前往漕帮总部。曾经威风凛凛的漕帮总舵,如今已卸下了几分肃杀之气,门口悬挂的“震远商队”牌匾,昭示着这个古老帮派的转型。陈震山亲自迎出,脸上带着诚恳的笑容。
“林掌柜大驾光临,不知有何指教?”陈震山将林远等人引入客厅,吩咐手下上茶。
林远开门见山:“陈帮主,我今日来,是想与你商议一项运输革新计划。如今我们虽合作,但运输效率低下仍是大问题。我构思了‘接力运输’模式,若能推行,对双方都大有好处。”他详细介绍了“接力运输”的运作方式和预期效果。
陈震山听完,摩挲着下巴沉思良久:“这计划确实有前景,但初期投入巨大,而且风险不小。若是交接过程出了差错,货物损毁或丢失,责任如何划分?”
“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林远从袖中取出一份草拟的协议,“我们可以明确规定,货物在哪个站点交接出现问题,由该站点负责。同时,在每个站点安排专人核对货物数量、检查包装,还可利用货运险来分担风险。而且,只要能提高运输效率,吸引更多商户,长远来看,收益不可估量。”
经过一番商议,陈震山最终点头答应:“好,林掌柜,我信你一次。漕帮愿全力配合,不过具体的细节,还需我们双方的账房先生和管事们再仔细商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