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你误会了…(1 / 2)

他对储君之位已不再抱希望,却没想到自己的老师会突然做出此举,让他感到意外和不安。”浮苏。”

“淳于越是你的老师,也是你府中的属官。

他这样做,是你授意的吗?还是你自己另有打算?”

嬴正眼中闪过一丝寒光,“难道你也有此意图?”

“父王息怒。”

“老师的行为,儿臣并不知情。”

“儿臣愿亲自前去说服老师,让他离开。”

“此事定是老师误判,儿臣即刻前往规劝。”

浮苏神色惶恐地说道。”寡人给你一炷香的时间,将他们驱散。”

嬴正冷声道。

浮苏神色略显慌乱,迅速向大殿外奔去。

他知道,无论淳于越如何闹腾,结果都不会好。

嬴正不会容忍,嬴奇同样不会妥协。

若想淳于越保命,就必须制止他继续胡作非为。”辛胜。”

嬴奇突然开口。”臣在。”

辛胜立即回应。”调动禁卫军。”

嬴奇沉声下令。”遵命。”

对于嬴奇的指令,辛胜犹如接到王令,因嬴正曾告诫过他,对嬴奇的命令同样要无条件服从。”太子殿下。”

“此事不必兴师动众吧?”

“浮苏公子已前去劝说,相信不久便会平息。”

见嬴奇如此果断,王绾神情严肃地说道:“依我看,浮苏对此事毫不知情。

淳于越召集数千儒生,岂是一句话就能打发回去的?”

“召集儒生,蔑视秦法,企图借民间力量对抗朝廷权威。”

“他淳于越倒是打得一手如意算盘。”

嬴奇冷言道,目光中透着洞悉世事的冷静。”倘若他肯罢手离开,我还可以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

“但若执迷不悟,休怪我不讲情面。”

“王权不可轻慢。”

嬴奇语气冰冷。

一股无形的压力弥漫整个大殿,令所有大臣心生敬畏。

此时此刻,众人方知嬴奇的手段丝毫不逊于嬴正,甚至更胜一筹。”奇儿所言极是。”

“王权不可轻慢。”

“以民为挟,胁迫朝廷。”

“胆子不小。”

嬴正亦面色铁青。

嬴正对嬴奇的行为感到欣慰,这才是他期待的儿子,未来的秦国继承者。

这般果敢决断,正是嬴正引以为傲的血脉传承。

……

pS:感谢各位支持,欢迎投月票!

王宫之外。

映入眼帘的是数千名儒生聚集在宫门口,他们皆身穿洁白的儒袍,静静盘坐于地,其中淳于越居于最前方,神情庄重。

此时此刻,儒生们的举动引发了广泛关注,大批百姓闻讯赶来围观,无不对此感到新奇,却无人知晓事情原委。

然而,众人依旧聚集在一起,观望事态发展。

不时有更多人从远处加入。

宫门处,守卫虽冷眼旁观,却也显得有些不安,显然未曾预料到会有这样的局面出现。

毕竟为首的是浮苏的恩师,再加上众多儒士,即便尝试驱散,却因淳于越坚决不退,导致局势僵持。

淳于越一抬手,儒生们齐声响应,振臂高呼,其声音传遍整座王宫,吸引了更多咸阳民众前来观看。

就在这一片喧嚣之中,浮苏快步走出,看到跪坐的淳于越,面容满是焦急。”老师,您这是为何?”

浮苏走近,苦涩说道:“殿下,此位本应属于你,为师定当竭尽全力为你争取。”

“你乃我最得意的弟子,将来传承儒学礼法重任全赖于你,我绝不能让你一败涂地。”

“若恢复封建制度,以你的身份,或许能封侯称王。”

淳于越微笑说道。

这正是他的意图。

召集五千儒生齐聚于此,实则意在恢复旧制,利用声势迫使秦王屈服。

对天下来说,他淳于越以国家利益为重,坚持礼法与祖制,即便因此触怒秦王,亦不会损害大局。

此乃他的深谋远虑。

不过,他对浮苏所言并不完全属实。”老师,分封制已成过去,父王已有决定。

今日大哥提出推行郡县制为国策,父王也同意了。”

浮苏说道。”嬴奇确实令人惊叹,短短数日便制定出郡县制作为国策,他不仅是像极了先王,甚至更为出色。”

淳于越听完后,老脸上露出一丝惊异。

但随即,他恢复平静。”公子。”

“郡县制尚未实行,局面仍有变数。

只有分封制,才能让你施行儒家仁正,若想成为王上,这至关重要。”

“今日老师愿拼死一搏。”

淳于越目光坚逸。”老师。”

“你快离开吧。

父王已震怒,他不会放过你,也不会留情面给这些人。

况且你兄长说得有理,分封制虽短期内能稳定局势,但从长远看,大秦终会重蹈周朝覆辙,天下战乱不止。”

“分封制本是祖制,但已不适合当今时代。”

浮苏语气带着恳求。”公子,也许大王和嬴奇所言无错。

但我知道你会反对,所以我并未提前告知。”

“可为了我心中的儒道复兴,即便牺牲性命又有何惧?”

淳于越微微一笑。

归根结底,他对浮苏的支持,不过将其当作振兴儒家礼法的一枚棋子,他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儒学理想,而非浮苏其人。

随后,

他闭上双眼,不再理会浮苏。

轻轻挥动手臂。

五千儒生齐声呼喊。

见状,

浮苏无奈苦笑。

一炷香的工夫悄然过去。

秦王宫内。”淳于越。”

秦王嬴正冷声道:“当年宗室为浮苏选的竟然是这样的逆臣为师。”

话语中满是令人胆寒的怒火。

嬴奇上前一步,“父王,此事交由儿臣处理。”

他缓缓走下台阶,朝殿外而去。

王绾急道:“大王,太子虽是栋梁之才,但年少气盛。

淳于越召集数千儒生,煽动民情,最终不过是借民意胁迫大王。

若太子下令处置他们,恐怕会引起更多舆论,对大王不利。”

“恳请大王切勿让太子动武。”

群臣神色凝重,齐声附和。”此事既已交予太子,便让他自行决断。

无论结果如何,寡人都会支持。”

嬴正目光坚定,众臣见状,也不敢再多言。

他们深知,嬴正对自己的儿子极为信任,不论成败,都不会有丝毫动摇。

嬴正心中早已存有杀意,淳于越等人违背秦法、聚众闹事,已是大逆之举。

即便处死他们,也无损于他的决心。

天下悠悠众口,嬴正毫不在意。

暴君也好,仁君也罢,这些评价他从不在意。

他唯一在意的是天下太平,永无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