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群英汇聚,张良献策(1 / 2)

【局势背景】

随着赵信在陇西的声望日隆,其法治、教育、医疗等改革已初见成效,国力蒸蒸日上。然而,外部威胁未解,北境匈奴蠢蠢欲动,南方诸藩暗中勾结,内忧外患交织。赵信深知:

“单凭一己之力,难成千秋霸业。”

“唯有广纳贤才,方能纵横天下。”

于是,他遣使四方,招揽名将谋士。不久之后,张良献策、陈平暗中布局、彭越率部来投,一时风云际会,群雄齐聚临洮。

一、张良献策:定国安邦之计

张良自归附赵信以来,一直居于幕后运筹帷幄。此次赵信召其入宫议事,问以天下大势:

“今我陇西虽强,然四面受敌,当如何破局?”

张良沉思片刻,拱手答道:

“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陛下若欲安内攘外,可分三策并行。”

张良三策:

外交分化——稳南制北

派使者联络南方诸侯,许以通商互市之利;

离间其与匈奴联盟,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经济牵制——断粮控路

控制盐铁专卖,切断敌军后勤补给;

掌握水陆要道,封锁贸易通道;

人心为本——仁政收服

广施恩德,赈济灾民,树立仁义形象;

设立“义学”、“医署”,吸引百姓归心;

赵信听罢,抚掌长叹:

“子房之策,不在刀剑之间,而在人心之上。”

“此真王佐之才也!”

二、陈平布局:暗线潜伏,瓦解敌营

陈平原为楚地奇谋之士,素以权变着称。赵信知其擅长谍略,特设“密探司”,命其统筹情报事务。陈平接令后,立即展开三大行动:

1.

设立“影卫营”

精选五百死士,伪装商人、僧侣、游侠,深入敌境;

刺探敌情、刺杀将领、散布谣言,扰乱敌军部署;

2.

策反敌将亲信

重金收买匈奴贵族左右之人;

在敌军内部制造猜忌,引发内乱;

3.

伪造军情,诱敌深入

故意泄露假情报,诱使敌军进入伏击圈;

布置陷阱、火攻、水淹等战术,一举歼灭;

一次,陈平亲自前往匈奴营地,对单于使者说道:

“你们听说了吗?汉廷已答应借兵助我。”

“你若不信,不如先回去问问你的主子,是否还敢孤军深入?”

使者惊惧而返,匈奴单于闻讯犹豫不决,错失战机。赵信得知后笑道:

“陈平之术,如鬼神莫测。”

“不动干戈,便让敌军自乱阵脚。”

三、彭越归附:率部来投,增强军力

彭越原为梁地豪杰,曾聚众起义,屡败敌军。赵信早闻其名,遣使持书往请。彭越读罢赵信亲笔所写《招贤书》,感慨万千:

“昔日无人识我,今日有人求我。”

“此诚英雄相惜之时也!”

遂率五千精兵前来归附,并献言:

“臣愿为前锋,替陛下开疆拓土。”

“只求一战之地,必不负所托。”

赵信亲迎于城外,赐袍加爵,任命其为“前将军”,统辖骑兵部队。彭越感激涕零,誓言效忠:

“愿为主公披荆斩棘,赴汤蹈火!”

“若有背弃,天诛地灭!”

四、群雄合流,共图大业

张良出谋,陈平布策,彭越领兵,三人各展所长,迅速形成合力:

张良主持朝政,稳定内政;

陈平掌控情报,削弱敌势;

彭越统领边军,镇守要塞;

赵信坐镇中枢,调和各方,局面为之大变:

北境匈奴因内乱退兵;

南方诸侯因利益动摇;

百姓归心,士卒用命;

一次朝会上,赵信望着群臣说道:

“昔日孤身一人,如今满座皆英。”

“我陇西之兴,自此始矣!”

五、展望未来:文武并进,逐鹿中原

随着张良、陈平、彭越的加入,赵信的战略布局更加完整:

政治上有张良谋略支撑;

军事上有彭越冲锋陷阵;

情报上有陈平运筹帷幄;

他开始筹划下一步:

“如今内政已稳,军力渐强。”

“是时候向中原挺进了。”

张良点头应道:

“陛下若欲争霸天下,当先取关中,再图山东。”

“时机已至,不可迟疑。”

【局势背景】

赵信在陇西稳住根基后,内政清明、军力强盛,群贤毕至,谋士如云。然而,真正的霸业仍需一统天下方能成就。此时,一封密报自东方传来:

“韩信已脱楚归隐,现居东海之滨。”

赵信闻讯大喜:

“此天赐良机!”

“若得韩信相助,东征可成!”

他当即遣使持亲笔书信前往东海,并命陈平暗中布局,设法护送韩信入陇。数月后,韩信重返临洮,与赵信重逢于皇宫大殿之上。赵信亲自迎出宫门:

“昔日共战沙场,今朝再聚风云。”

“将军归来,东征有望矣!”

一、韩信献策:三路并进,取关中以震中原

韩信久经战阵,深谙兵法。甫一入朝,便向赵信献上《东征三策》:

韩信东征三策:

首取关中——据形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