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劝嫁令,寡妇再嫁之风盛行,组建的新家庭开垦出无数‘夫妻田’,开垦出来的田土,三分上交皇田外,余下七成划入自家永业田,农谚‘一家五口,十亩良田’成为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说到这里,李俨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诸位大臣:“国家劝课农桑,民间着书立说盛行,甚至出现了专门记录新作物种植方法的《垦荒要术》,成为百姓的案头必备。”
殿内,大臣们交头接耳,眼中满是赞叹。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落在殿下的朱文正身上。朱文正身着亲王服色,身姿挺拔,神情依旧沉稳,只是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想起今日早朝之前,他收到的来自西北的密报。在与东察合台汗国边界,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市正在举行。大明的绸缎、瓷器在这里交易,市集上人头攒动,不同语言的交谈声此起彼伏。
当地的老驿卒感慨:“以前这里十天半月都见不到几个外人,现在天天跟过节似的,连西域的商人都常来。”
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有长安打底,各大城池外城开始扩建,宽阔的街道两旁商铺林立,酒楼、茶馆、戏楼鳞次栉比。每逢节庆,大街张灯结彩,舞龙舞狮、杂耍表演轮番登场,热闹非凡。
孩子们举着糖人,穿梭在人群中嬉笑打闹,老人们坐在茶馆里,一边品着新茶,一边谈论着新政带来的变化。
冬至祭天仪式当天,朱元璋身着祭服,站在天坛之上,望着长安城外新开辟的万亩良田。
麦田一望无际,虽已入冬,却能想象到来年春天的生机勃勃。
杨宪治理关中六年卓有成效,伊始便贴出《安民十二策》,首条便是“复籍归田”——凡流散百姓持旧户牒返乡者,除可赐予永业田三亩外,每丁额外分给皇田七亩,官府供耕牛一头、铁犁一具、稻麦种三斗。
关中旧有龙首渠、郑白渠等灌溉系统,因战乱淤塞多年。
朱文正征服瓦剌后,征发瓦剌牧民两万,组成“渠工营”,交予杨宪。杨宪也颇为争气,自己头戴斗笠、脚穿麻鞋,每日在渠边督工。
他采纳当地老匠建议,在龙首渠上游修筑简易水闸,又沿渠栽种耐旱的榆树、槐树固堤,修复扩建郑国渠、三白渠,灌溉面积超越秦汉。
当清澈的渠水重新流入长安北郊的万亩良田时,百姓跪伏渠边,称其为“杨公渠”。据《长安府志》载,当年秋熟,仅泾阳一县的稻米、小麦产量便较洪武元年增长六成。
关中平原再度成为膏壤沃野、天府之国,关中八百里秦川稻麦轮作,维持双丰格局 ,彻底摆脱对川蜀地区的粮食依赖,实现自给自足。
洪武盛世俨然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