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内,蟠龙柱上的鎏金在烛火下明明灭灭。
朱元璋将奏报重重拍在龙案上,震得青铜香炉里的檀香灰簌簌而落,满朝文武顿时屏息凝神。
“诸位爱卿,”朱元璋的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威严,却也藏着几分难以察觉的怒色,“若不是藩王们拼死救灾,如今这大明的疆土上,怕是饿殍遍野,哀鸿满地!这天下,难道就只靠你们这些坐在朝堂里的人撑着?”
殿内鸦雀无声,大臣们纷纷低头,不敢与朱元璋锐利的目光对视。
户部尚书战战兢兢地出列,额头上满是冷汗:“陛下圣明,此次灾情能安然度过,全赖陛下洪福,以及藩王们尽心竭力......”
“休要拿这些虚头巴脑的话糊弄朕!”朱元璋厉声打断,“朕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功劳!英王朱文正,在西北救灾中,不仅救活了无数百姓,还推广了新作物,如今试种成功,产量惊人,如此不世之功,该如何赏赐?你们都说说!”
群臣这才如梦初醒,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有人说要增加英王的食邑,有人提议赐下更多的金银财宝,还有人建议为英王建造更宏伟的府邸。
一时间,各种赏赐方案层出不穷,但朱元璋的脸色却并未缓和。
就在这时,太子詹事府的一名属官突然出班,整了整衣冠,神色郑重地说道:“陛下,臣以为,英王殿下已经位极人臣,寻常的赏赐,已不足以彰显其功绩。”
”依臣之见,陛下不如封英王殿下为皇太侄,立为储君!如此,方能让天下人知晓陛下对英王功绩的认可,也能让英王更好地为陛下分忧,为大明江山社稷尽心竭力!”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太子朱标脸色瞬间变得苍白,紧握的拳头微微颤抖。
其他大臣也是惊愕不已,纷纷看向朱元璋,想从他的表情中窥探圣意。
朱元璋的瞳孔猛地收缩,锐利的目光如鹰隼般盯着那名属官,殿内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
片刻后,他冷冷开口:“你好大的胆子!竟敢在此妄议储君之位!来人,将此人拖出去,杖责三十!”
侍卫们如狼似虎地冲上前,将那名属官架了出去。
殿内再次陷入死寂,只听见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杖责声。
“陛下息怒!”太子朱标连忙出列,跪倒在地,“此人定是一时糊涂,口不择言,还望陛下看在他平日里勤勉的份上,饶他这一次吧!”
夜色渐深,东宫却一片灯火通明。太子詹事府属官们神色凝重,跪倒在太子朱标面前。
为首的詹事李贤,额头布满汗珠,声音里带着焦急与忧虑:“殿下,英王如今功高震主,朝野上下对他赞誉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