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曾静案(2 / 2)

和张熙一交谈,反动集团就有曾静和他的学生们,岳钟琪大失所望,原以为这回要捉到一条大鱼。结果不是那回事。

岳钟琪很纳闷,一个教书先生不好好教书,想方百计鼓动别人造反为哪般?

就这些文弱书生与清政府对抗,这不是螳臂当车吗?

摸清情况后,岳钟琪立即下令将张熙逮捕,并马不停蹄地将此事上报给了雍正帝。

雍正帝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奶奶个熊!教书先生也想造反,还有没有法制,莫非孔子教你们造反吗?”

雍正大声骂道,转而一想笑了,真是应了那句话,书生造反十年不成,

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就会背后教唆人造反。

于是雍正下令彻查,务必将此事的来龙去脉查得水落石出。

很快,曾静等人便被捉拿归案,押解至审讯大堂。

在审讯过程中,曾静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供认不讳,并将吕留良的着作全盘托出。

雍正帝这才意识到,这绝非一起简单的谋反案。在其背后,隐藏着一股暗流涌动的反清思想潮流,

“嘛德!吕留良已去世多年,其思想却如同幽灵一般,仍在民间四处游荡,朕这回一定要肃清。”雍正暗下决心。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汉正统”的流毒,重塑朝廷在百姓心中的正统地位,

雍正帝做出了一个的决定——亲自撰写一部书籍来批驳曾静等人的观点,以雄辩的言辞阐述清朝统治的合法性。

很快,在审讯曾静案的过程中,一部影响深远的《大义觉迷录》开始了它的编撰历程。

雍正帝将案件的审讯记录、曾静的口供,以及自己的上谕等内容,一一精心收录其中,

雍正试图通过详细入微的解释,让天下臣民都能明白清朝得天下之正,以及“华夷一家”的深刻道理,

“觉迷”的意思,就是引领天下臣民走出思想的迷途。

雍正处理 曾静案的结果让人大跌眼珠子,毋庸置疑,曾静、张熙本属大逆不道之罪,

但雍正帝却免其死罪,将他们留在宫中效力。

对于吕留良一家的处置却极为严厉,吕留良被开棺戮尸,挫骨扬灰,其子孙或被斩首,或被发配宁古塔为奴。

传说吕留良的直系亲属中,只有12岁的孙女吕四娘,因为外出得以活了下来,

以后长大的吕四娘前往南方少林寺学武,最终学成为家族手刃雍正帝。

当然这些都是传说,没有历史证据支撑,看个热闹就行了。

雍正帝对曾静案的独特处理,一方面是为了消除反清思想,巩固清朝统治。

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他在政治手段上的宽容,通过公开辩论和宣传等方式,试图从思想上征服反对者。

……

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是与曾静案同一年发生的事。

雍正三年(1725 年),俄国沙皇彼得二世,委派萨瓦·弗拉索夫为特命全权公使,率领庞大的使团前来中国。

使团阵容强大,不仅有经验丰富的外交官,还有专业的测绘人员和商人等。

沙俄使团来北京干什么呢?是协商中俄边境划分问题。

雍正皇帝也高度重视与沙俄的谈判事宜,精心筹备应对。

雍正五年(1727 年),双方该协商的也协商了,该测量也测量了。接下来开始正式谈判。

谈判地点选在布尔河畔,气氛起初颇为紧张。俄方代表萨瓦态度强硬,提出诸多要求,试图扩大沙俄在蒙古地区的利益。

清朝代表查弼纳、特古忒等据理力争,坚决扞卫清朝领土主权。

双方就边界划分、贸易往来、宗教传播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多次陷入僵局。

随着谈判的深入,双方都意识到一味僵持并非良策。

为达成协议,双方开始做出一些妥协。

在边界划分上,经过反复磋商,确定了中俄中段边界走向,从恰克图到阿尔泰山脉,明确了两国的领土范围。

对于贸易,双方商定在恰克图、尼布楚等地开设互市,允许两国商人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交流。

1728 年 6 月 25 日,中俄双方代表在恰克图正式签署《恰克图条约》。

签约现场,双方代表神情严肃,清朝代表深知这份条约对于稳定边境局势、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俄方代表则为在谈判中获取的利益暗自欣喜。

《恰克图条约》的签订,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沙俄对中国北部边疆的侵略野心,

同时也为两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打开了新的局面,清朝和沙俄的边境暂时稳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