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朱雀街前归汉将,宣室殿内论君心(1 / 2)

列位看官,上回书说到诸葛恪归汉献寿春,刘禅论功行赏并准其回江东休养。诸葛瑾因担忧儿子与朱氏恩怨,劝其先回长安面圣。与此同时,刘禅因思念张皇后久未上朝,杨再兴等人忧心朝政,一场关于君臣责任与帝王心事的对话,在宣室殿内悄然展开。

寿春府衙长廊上,诸葛瑾掌心覆在诸葛恪后背,苍老的指节隔着甲胄轻轻叩了叩:“恪儿,只要归来便不算晚。你瞧这廊下历经寒冬的枝桠,到了春季总会再开花的。”

他望着儿子眉间仍未舒展的褶皱,语气又添了几分忧虑:“恪儿,陛下来旨准你战后回江东休养,可你与那朱异有杀父之仇。如今,他虽远在徐州,但朱氏一门在江东根深蒂固……为父担心你回去后,会遭其清算啊!”

诸葛恪手指摩挲着腰间的玉佩,沉吟道:“父亲,我亦有此忧。只是诸葛族人如今大多仍在江东,我若不归,恐朱氏迁怒于族人呐。”

“糊涂!”诸葛瑾轻拍他肩膀,眼中却含着暖意,“朱氏再跋扈,也要顾忌朝堂体面。且不说有你二叔在朝中坐镇,单是陛下亲封你为平东将军、赐爵都亭侯,便是最好的护身符。”

说到此处,他忽然压低声音,道:“你若实在放心不下,不如随为父先回帝都,待面见陛下时,再恳请将族中老弱尽数迁至长安周边定居便是。”

诸葛恪望着廊外随风摇曳的桃花,眸中疑虑渐散:“好!便依父亲所言。我这便去收拾行装,三日后随您一同启程返回长安……”

话音未落,诸葛瑾忙攥紧他手腕,道:“恪儿,为父有句话需说在前面。汝回长安后,在陛下面前切不可再耍小聪明,须得坦诚相待。尤其莫要在陛下跟前议论大将军,哪怕是无心之言……”

说着,他顿了顿,指尖微微用力,道:“否则,纵是你二叔位列三公,也未必保得住你。”

诸葛恪望着父亲鬓角霜雪,喉间动了动,终究轻“嗯”一声:“父亲放心,这些道理孩儿省得。”说完,他轻轻挣开父亲的手,快步走入房间,收拾起行囊来。

时光匆匆而过,转眼便是过了两旬。这一日,当诸葛瑾父子的车队碾过长安朱雀大街的青石板路,申时三刻的铜钲声正从城楼清晰落下。

诸葛恪掀开马车帘角,见沿街百姓三三两两驻足观望,孩童们追逐着抛来的米糕,笑声如碎玉般洒落。

风卷着尘埃掠过眉梢,他的指尖不禁轻轻摩挲着腰间玉佩,玉石的凉意里混着几分惶惑。

此时,未央宫宣室殿内,刘禅正斜倚在榻上,听着太子刘睿、杨再兴、庞统依次禀报政务。案头的《益州民生图》摊开半卷,朱砂圈注的灾荒郡县已褪色大半。

待众人话音落尽,他指尖叩了叩榻边小几,眉头轻蹙道:“诸位,益州灾荒究竟如何了?相父……大司徒可有书信?

自长安一别后,朕与大司徒竟已有两三载未见,当初说好益州稳定便归,为何迁延至今?朕着实有些想念大司徒了。”殿内烛火轻轻摇曳,映得庞统面上神色微微一黯。

杨再兴见状,忙往前半步,沉声道:“陛下且放宽心!前几日益州快马回报,朝廷调拨的粮草早于上月末抵达,流民也已陆续返乡。

此刻,大司徒正督率百姓春耕播种,待农事稍定,便会将政务尽数移交与公琰,星夜兼程赶来长安,与陛下相会。”

刘禅眼中亮起微光,坐直身子道:“如此便好!朕这些日子,可是连梦里都盼着大司徒能早日归来啊……”

话未说完,殿外忽有宦官高声禀报:“启禀陛下,诸葛大人携其子诸葛恪求见!”

“快宣!”刘禅拂袖起身,袍角扫过榻边炭盆,火星子倏地溅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