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日子,京城里最大的事儿就是赵泽回京。但他进京不到三天又离开,仿佛没回来过一般。
不同的是,景王府没了萧条的模样,变得鲜活又有朝气。
一大早,卖花的就推着车等在门口,有娇俏的小丫鬟跑出来,选了大半车的花,然后喊人往里搬。
那花农心满意足,王府这次挑了不少,除去本钱还能赚上一笔,过年的时候,全家都能穿上新衣。
正搬着花,那小丫鬟跑出来笑吟吟地付了银子,“我们王妃说,既然拉来的是一车,那就收下一车,多花些心思都能养好的。”
花农喜出望外,千恩万谢地走了。
没一会儿,出门采买的也回来了,带回新鲜蔬果,柴米油盐,还接了裁缝来给府里下人量尺寸做新衣。
这次来的小裁缝是李冬花和张慧,她们在霓裳时就本分踏实,到了裁一阕只闷头干活,被孟庆娘看上带在身边。
凡是交给她们的活,从没出过纰漏,孟庆娘时不时提点一番,手艺更胜从前。
这次能到王府裁衣,是孟庆娘推荐的。府里仆从不少,容娴特意叫人收拾屋子给她们住,等全部量完再回裁一阕。
府里小丫鬟一波一波去量衣服,门口又来了拉货的马车,上面是杜氏锦瓷送来的摆件。容娴亲自出门嘱咐轻拿轻放,都抬到老太妃那边。
老太妃拉着杜春枝的手,笑眯眯说道:“总是挑最好看的给我,一看见这些,就觉得我是全京城最有福气的老太婆。”
杜春枝笑出了声,“自家就有瓷窑,当然要用最好的,您又是老祖宗,自然先往您这拿。”
老太妃道:“咱家瓷窑做得不比官窑差,有些花样连宫里都没有呢。等王爷平乱回来,咱娘俩也办个宴,叫别人眼馋眼馋。”
杜春枝上辈子帮姚知婉筹备过酒宴,王府的规格却是没碰过,于是大大方方道:“到时候您吩咐就是,有不懂的我就追着您问。”
老太妃哈哈大笑,“咱们办完宴席,别人再办时,就会觉得家里碗啊、碟啊、花瓶啊,都不如景王府的好看,就会去咱家铺子里使劲儿往回拉瓷器。”
杜春枝笑得停不下来,有丫鬟急匆匆走来,说大小姐的信到了。
杜春枝赶忙打开来看。
有她在京城主持大局,家里生意便不用玲珑出面。
再加上柳先生跟着赵泽平叛,不知什么时候能回来。玲珑突然闲下来,浑身的劲儿没处使,便跟着余庆回府城运货,顺便去看看杏花和舅舅。
玲珑信上说,二舅舅成了瓷窑的顶梁柱,他以前跟着东家做瓷器生意,见得多,对“美”的感知优于常人。再加上师傅老顾倾囊相授,技艺提升极快。
余庆哥在京城买了不少东西,大多是给杏花的,杏花已经在绣嫁衣了。
玲珑告诉二根叔,等杏花姐姐成了亲,娘要将他们一家接到京城。二根和巧娘深思熟虑一番,决定先让杏花过来,他们还想替杜春枝看着府城的生意。
二根说不着急,等有了得用的新人,再去京城享福不迟。
信上还提到了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