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中州陈不谢(2 / 2)

一览恩仇 慕贤容众 1097 字 4天前

也许真是先天不足,他开智很晚,在其他小儿都已经能流利应答的时候,他才勉强会说话,地灾之前,陈不谢每日固定的安排,就是喝下一碗陈母亲手熬制的补汤。

地灾之后,一个无光的雨夜,他的父母把他交给了当时前来救灾舍粮的道人。

在孩子里面,陈不谢算是很听话的,他不哭不闹,也不吵嚷着要爹要娘,闲着时,只是痴痴地望着东边发呆,那几个道人收拢了白石县无家可去的孤儿,他们都是与和陈不谢一样的被父母寄托的孩子,道人带着这些孩子,走回清风观去。

于此时来回忆,陈不谢其实已经记不太清楚那时候的心情,清风观中的日子很好,有数不清的同门师兄弟,他的师兄虽然会在他练武偷懒时罚他,但也会在他挨饿时偷偷塞馒头给他,他的师弟虽然有时躲懒把活儿都推给他,但也会在他参不透道经时前来指点。

可惜陈不谢始终少了一点儿悟性,也许真是先天不足,那本入门的道经,他老是学不清楚。

清风观依山建筑,入观有千层石阶,谓之登天梯,他最爱扫阶,不是因为这活儿比挑水容易,而是因为,有很多次,很多当时无奈之下把孩子交给清风观道士的父母,在后来重立家业,就来观中认领自己的孩儿。

陈不谢总是在想,自己的父母会来吗?

他们会在什么时候来呢?

他们会想我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地,陈不谢长到十四岁。

也到了要下山历练,行侠仗义的年纪,他性格执拗,又不通道理,不受师父丘原真的疼惜,所以出师门时,只领了最普通的玄铁令,用以记为凭证。

陈不谢长到如今,却没有一个师长,会这样温声细语得问他,好像他的遭遇是什么十分紧要的东西。

他摇了摇头,咬着牙,全不在意的样子,说道:“先前路见不平时,招惹了一班外道左徒,且逃且追,一路奔到了这里,才能稍事休息。那帮人信奉通天教主,不会对通天庙肆意查询,是以在此地落脚,不想遇到了长老,情急之下,才会率先出剑,对不起。”

陈不谢说话有点儿慢,但一字一句,都很谨严有理,措辞繁复,甚至与弱冠儒生无异,可见是下了功夫的,也可见他这番江湖历练不算顺利的,毕竟当年十四岁的余何意,可是轻狂本性,四处见罪于人,张嘴就喊‘你老子我’的呢。

余何意见他不欲详述,也颔首,不多逼问,说道:“听闻清风观门徒年及十四而入世,你下山多久了?师父姓甚名谁,看看长老我认不认得,早年我与清风观也颇有渊源。”

余何意说及至此,心中苦笑,可不就是颇有渊源吗?除开妙音教长老一句,说的句句是真,往事前尘,分明就在昨日,又像远隔千山万水,实在太久太久了。

陈不谢听了,全然相信,多日来被追杀之苦,紧悬之心,倏忽一气儿泄了,他道:“禀长老话,家师姓丘,上道下真,长老说的不错,我今年才满十四,自下山以来,也有一季了。”

余何意听了,了然道,原来他是丘师弟的弟子,丘道真是二代弟子,和余何意还差了一辈,不过他两人年纪相若,也确实是同期入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