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破晓之路(1 / 2)

1988年深秋,渤海湾的海风裹挟着咸涩的寒意,将宇翔商贸新落成的冷链物流港吹得簌簌作响。陈宇站在巨型冷库前,看着自动传输带上流转的冻品,白霜在他睫毛上凝结成晶莹的冰花。bp机突然震动,李芳的消息带着焦灼:“陈总,欧盟以农残超标为由,暂停了我们所有农产品的进口许可。”

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宇翔商贸刚打通欧洲市场的渠道,首批价值800万的苹果、板栗正要装船。陈宇摘下手套,呵出白雾在掌心搓了搓,目光扫过不远处悬挂的“星火品质,全球共享”标语——永盛集团败走后,国际资本的围堵开始浮出水面。

“召集技术团队和所有合作农户代表,”陈宇对着对讲机说道,“我要在24小时内召开跨国视频会议。”他转身走向办公室,皮鞋踩在结冰的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思绪却飘向数千公里外的欧盟检测实验室。

会议室内,屏幕上跳动着欧盟严苛的农残标准数据。法国专家的声音带着傲慢:“mr. chen,你们的农产品连最基础的安全指标都无法达标,谈何出口?”画面切换,实验室检测报告上刺眼的红叉刺痛众人的眼睛。

陈宇没有辩解,而是调出另一段视频。镜头里,青阳县李家庄的果园内,老村长戴着老花镜,认真对照着英文说明书调试自动喷药机。“这是宇翔提供的智能设备,”老村长对着镜头咧嘴笑,“能精准控制药量,比俺们以前凭经验撒药靠谱多了!”

“我们确实存在不足,”陈宇的声音沉稳有力,“但这不是终点。”他示意技术人员打开新的ppt,三维模型展示着正在规划的“智慧农业云平台”——从土壤监测到无人机喷洒,从区块链溯源到AI质检,每个环节都对标国际最高标准。

然而,现实的困境远比想象中残酷。三天后,农户们发现按照新标准种植的成本飙升30%,而国内市场根本无法消化这些高价农产品。西北的枸杞种植户集体发来联名信:“陈老板,我们实在撑不下去了……”

深夜的办公室,陈宇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成本分析表,窗外的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突然,他抓起电话打给省农科院:“张院长,我们想联合成立星火农业研究院,研发适合中国土壤的低残留农药。”接着又拨通外贸公司的号码:“王总,东南亚市场对有机农产品需求旺盛,我们换个方向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