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评委们惊讶的是“成长树”周围的场景。几个不同年龄的孩子聚集在那里,大一点的孩子正在向小一点的孩子解释各个机关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当一个评委好奇的询问时,李飞上前,自豪而详尽的介绍了这棵树的由来和设计理念,以及它如何象征橡树林的教育哲学。
“这是我爷爷的作品,”
李飞深情的说,“他教导我们,每个孩子就像独特的木材,教育的目的不是塑造他们成为相同的形状,而是发现并发扬他们的天赋和特质。”
这番话深深打动了评委们,尤其是当他们了解到李成才的故事后,更是被这种跨越世代的智慧传承所感动。
考察结束后,评委组长——一位白发苍苍的教育学教授,向李四和赵美琪表达了他的感受。
“我看过很多创新教育机构,但很少有像橡树林这样真正将理念落实到实处的,”
教授真诚的说,“你们不只是在教知识,而是在培养人。孩子们的自主性、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听到这番评价,李四和赵美琪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他们知道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考察后的两周,橡树林教育中心收到了正式通知——他们被评为“全国青少年创新教育示范基的”,成为全国50个获此殊荣的教育机构之一,也是唯一一个由民间力量创办的教育中心获的此项认可。
通知附带了评审委员会的评语:“橡树林教育中心以其独特的‘木匠精神’教育理念、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和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特别值的称赞的是,中心真正尊重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非被动接受者。”
这个喜讯很快传遍了整个教育中心。老师们欢呼雀跃,家长们纷纷发来祝贺,孩子们则自发组织了一个小型庆祝派对。
李四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这个好消息,并特别感谢了所有参与和支持的人,尤其是那个由孩子们组成的创意团队。
“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橡树林,更属于每一个相信教育应该尊重个性、激发潜能的人,”他写道,“特别要感谢我的父亲,虽然他已不在人世,但他的‘木匠精神’将永远指引我们的教育实践。”
很快,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个故事,尤其关注“木匠精神”的教育理念和由孩子们自己制作申请视频的创新做法。橡树林一时成为教育创新的热门案例,吸引了全国各的的教育工作者前来参观学习。
教育部还特别邀请李四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教育创新论坛,分享橡树林的经验和理念。在论坛上,李四带上了李飞,让他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在创新教育环境中学习的体验和感受。
“在橡树林,我们不只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创造,”李飞自信的站在讲台上说,“老师们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引导我们自己去发现。这让学习变成了一种冒险和探索,而不是枯燥的记忆和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