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事件1人民的心声(1 / 2)

三线情怀 于老三333 957 字 12小时前

千山万壑缠纱娟,切切悲悲悼圣贤。

鬼魅辩驳民众反,人民拥护有江山。

山沟备战离城远,峰岭军工在眼前。

悲痛化为三线恋,继承遗志渡劫年。

1976 年的春节,凛冽的寒风裹挟着细雪,掠过三线厂的每一处角落。

盛明伟踩着泥泞的山路,从插队的村子回到家中,身上那件破旧的棉袄还沾着草屑,裤脚结着冰棱,可归家的喜悦却怎么也藏不住。

几乎同一时间,他的表哥于海泉也到了。

这位身着洗得发白军装的铁道兵副连长,刚刚结束在北京的学习,特意绕道来探望三姨。

“三姨,这一路可真不容易!火车过黄河的时候,河面冻得能跑马哩!” 于海泉摘下军帽,帽檐上的霜花簌簌掉落,说话间带着军人特有的爽朗。

夜幕降临,油灯昏黄的光晕在墙壁上摇曳,盛明伟和于海泉挤在一张木床上,听着窗外呼啸的北风,聊起了周总理的逝世。

“在村里,我们啥消息都不知道!” 盛明伟懊恼地捶了下枕头,声音里满是遗憾,“青年点离村子八里地,连个广播都没有。还是厂里派人送物资,我们才知道总理走了……” 他的声音渐渐哽咽,“可那个村的稽队长,整天就知道喝酒,连个花圈都不摆!”

于海泉伸手拍了拍表弟的肩膀,军大衣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这事得分着看。你们青年点能悼念,是因为厂里有组织;村里得听大队,大队得听公社。上面定了规矩,大家才能照着办。”

“为啥非得这样?老百姓自发悼念还不行?” 盛明伟不服气地问道。

于海泉侧身看向表弟,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我们老师讲过,悼念、祭奠反映的是人民的心声,而人民的心声与党的安排本质上是一致的。党组织把大家组织起来,不就能更好地表达这份心意吗?这就像我们部队,只有统一行动,才能把力量使到一处。”

盛明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说起了大雪封山时的遭遇:“路通后,我们找稽队长要说法。他说村里没粮,全怪大队长吹牛!明明几个小队收成不好,还年年报高产,交完公粮,剩下的根本不够吃!”

“这里头怕是有猫腻。” 于海泉拧着眉头分析道,“要么是推脱责任,要么就是他们之间有矛盾。你们村还吃返销粮,按理说不该再交公粮了。”

“哥,你说得太对了!” 盛明伟猛地坐起来,激动地说,“稽队长是老资格,解放初就是农会会员;大队长是下乡青年,比我还小两岁。老稽头整天在村里数落他,说他乳臭未干瞎指挥。”

于海泉想起在长沙学习时听到的事,压低声音说:“这情况不少见。北京来的高干子弟说,有些老帅对年轻人掌权有意见,觉得江山是他们打下来的,不能由着小年轻折腾。”

“这话说得在理!” 盛明伟义愤填膺,“老帅们出生入死,没犯过错,凭啥被管?”

“话是这么说,” 于海泉叹了口气,“可年轻人有冲劲,能带来新想法。要是总讲资历,普通年轻人哪有出头之日?”

年关将近,于海泉归期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