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动脉
1944年5月7日清晨,蒙古戈壁滩上的风裹挟着沙粒,抽打在输油管道的铸铁外壁上。巴特尔队长眯起眼睛,看着蜿蜒至天际的黑色钢铁巨龙——这条由苏联援建的输油管道,正以每小时200吨的速度向华北输送着战争的血液。
\"听。\"老骑兵朝鲁突然按住腰间的弯刀。风声中夹杂着某种规律的金属敲击声,像啄木鸟在树干上寻找蛀虫。
巴特尔解下背上的莫辛纳甘步枪,枪托上刻着七道凹痕。他示意十二名骑兵散开,自己则俯身贴向发烫的管道。通过金属传导的震动异常清晰——有人在三公里外的17号阀室使用焊枪。
\"赤那(狼)。\"朝鲁的刀锋在晨光中闪过一道寒芒。
骑兵们悄无声息地翻身上马。这些蒙古马是特别选育的品种,蹄掌包裹着毛毡,跑起来比风声还轻。当他们在沙丘顶部俯瞰阀室时,看到五个穿着八路军制服的人正在拆卸压力表——但他们的绑腿打法暴露了身份,那是关东军特种部队特有的\"蟹式\"绑法。
巴特尔从马鞍袋取出信号镜,阳光在镜面上跳动三次。五公里外的管道巡逻队立即关闭了这段管道的闸门,同时启动备用水力系统维持压力。
\"留那个戴眼镜的。\"巴特尔说着给步枪装上特制的减装药子弹,\"陈工程师要问话。\"
黑金奔流
北平郊外的炼油厂里,林淑芬正盯着温度计发呆。这个留苏归来的女工程师刚刚完成催化裂化装置的改造,使苏联重油的利用率提高了15%。但此刻她满脑子都是今早接到的电报——陈长安在大同兵工厂测试新型油罐车时遭遇爆炸,生死未卜。
\"林工!管道压力异常!\"技师的喊声将她拉回现实。
控制室的压力表指针剧烈抖动,17号阀室传来的数据中断了。林淑芬抓起电话正要联系保卫处,窗外突然传来熟悉的马蹄声——蒙古骑兵队的传令兵举着带血的日军臂章,正朝警卫室飞奔。
三分钟后,紧急预案启动。备用的铁路油罐车队从张家口调集,三十辆改装过的\"斯大林-6\"型油罐车喷吐着黑烟驶向北平。这些由陈长安设计的油罐车配备双层装甲,夹层中填充着特殊的防火硅藻土。
当第一列油罐车驶入装卸区时,林淑芬在车头看到了弹孔。司机老刘跳下车,递给她一个沾满油污的笔记本:\"陈工让交给你的。他说...密码在第七页。\"
笔记本第七页画着奇怪的机械图,边缘标注着蒙古文数字。林淑芬突然红了眼眶——那是他们在列宁格勒留学时的约定,用蒙古象棋的走法记录密码。
\"快卸车!\"她转身对工人喊道,声音有些发抖,\"前线三个装甲师等着这批柴油!\"
火与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