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
邵勋的主要目的地并不是平原郡,来这里纯粹是顺道让女人省亲罢了,因此除了搞成的,开春后再修缮一下主要是做好防水。</p>
至于更多的,那边也干不了,缺少匠人和必备的工具,甚至材料都有所欠缺,需得春夏之交从青州转运。</p>
邵勋又下令置旅顺县,马石津作为旅顺县的港口存在————马石津之名得自马石山,听闻最初名“乌石山”,不知道哪个人抄错了,后来就叫马石山了,即后世的老铁山。</p>
旅顺县作为沟通青州的海运枢纽,将来肯定会有所发展。</p>
虽言海上风波险恶,但辽泽泥淖也不是善茬,在那里淹死、病死、饿死、冻死的人不知凡几,还不如尝试下渡海呢,反正就一天一夜,没那么倒霉一定会遇到沉船吧?</p>
而只要尝试渡海的人多了,就会慢慢带动航海相关技术的发展。</p>
邵勋不要求技术水平有多高,稳定往来于辽海沿岸各港口行不行?</p>
将事故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行不行?</p>
将辽海作为大梁朝的“地中海”,沟通青州之乐安、北海、东莱,冀州之乐陵、渤海、彰武,幽州之燕、北平、辽西,平州之昌黎、辽东、乐浪、带方,总计四州十三郡,行不行?</p>
作为后世之人,邵勋知道海运的效率能高到什么程度,成本又能低到什么程度,纵然有一定的沉船率,但比起几十分之一的运输成本,这些未必不能接受,关键是降低事故率,以及形成习惯————习惯非常重要,渔民都没几个,更别说稳定的沿海货运了。</p>
“唉,为什么不喜欢海运呢?昔年西征长安,运粮运得心肝疼。此番东讨慕容,每运一车粮食过去,路上起码消耗三车,如果从邺城、汴梁算起,消耗更惊人。”邵勋倒背着双手,慨叹道:“每次非得逼到大战临头,运输不便了,才想起海运。前有汉武帝登陆列口,今有———”</p>
他没再说下去。</p>
石虎、李世民都是最有名的迫于战争压力动用大规模海运的,但战争一结束,往往偃旗息鼓。</p>
就渤海而言,说难听点还没朝鲜半岛、日本乃至靺鞨人来得勤。</p>
唐中后期,山东半岛上的淄青节度使与靺鞨人展开大规模马匹贸易,可往往是人家运马上门,然后运走中原的商品。</p>
至于定期的朝贡,显然也是人家主动上门了。</p>
淄青镇基本缩在家里,不出海,反倒是各路胡人、外国人远道而来得比较多。</p>
不出海做生意也就罢了,连出海捕鱼几乎都见不到,保守到了极点。</p>
就连新罗婢贸易,大部分也是半岛人在做,当时山东、江苏沿海一度住了好几万新罗人,自己人出海抓自己国家女人为奴可还行?以至于在徐州武宁军为将的新罗人张保皋都看不下去了,主动回到新罗朝廷,帮助国家打击海盗——彼时渤海海盗,十个有九个是新罗人,</p>
却多自称唐人。</p>
这不是技术的问题,完全是大陆国家不重视,毕竟连野蛮的秣羯人都能乘坐船只,自朝鲜东北部南下,登陆日本,在长崎、肥前、博多等地大肆掳掠。</p>
你为什么不愿意出海?是没好处吗?还是传统保守思想作祟?又或者多方面原因综合?</p>
“陛下,海运之利确如天鉴,然古人舍近求远、避海就河,实有不得已之苦衷。稳运胜于快运,安民重于省钱,如此而已。”院中稍稍有些春寒,山宜男拿来了锦袍,替邵勋披在身上,说道:“除非某物不能河运,陆运又靡费过甚,这时候才会想到海运。”</p>
邵勋点了点头,道:“是啊。”</p>
他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有些心急。</p>
有些事情,不做就进步缓慢。</p>
他在后世听过一个说法,航空业的飞机设计以及规章制度,背后都有血的教训,大白话来说就是摔飞机摔出来的。不摔你很难发现这个地方不能这么设计,这个制度有隐患等等海运其实也是如此。</p>
有些事情说来残酷,但事实如此。</p>
“所以你巡视乐陵、渤海、彰武,就是为了此事?”山宜男挽住邵勋的臂膀,轻声问道。</p>
“自是为了此事。”邵勋说道:“我在找一个让人不得不航海的理由。”</p>
“看起来只有辽东了呢。”山宜男笑道。</p>
“还有乐浪、带方二郡。”邵勋说道:“此二郡比辽东还远,若走过去,不但山路盘旋,还有数百里泥淖,真不如航海。可我担心不肖子孙放弃这两个郡,那样不就不用航海了么?”</p>
“恐怕难以避免。”山宜男说道。</p>
“先去看看有什么办法吧。”邵勋说道。</p>
正如山宜男所说,后继之君搞不好还觉得乐浪、带方二郡是累赘呢。便是他出于面子以及皇帝的威严不愿放弃,臣子们内心想法多半和他不一样。</p>
那么,军事、政治需求之外,渤海、黄海一带的商贸需求能维持一条固定的海上航线吗?不好说,且不是很乐观。</p>
这一次“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努力挣扎,又让邵某人烦闷不已。</p>
二人相互挽着出了小院时,前方传来嘻嘻哈哈的笑声。</p>
邵勋跟做贼一样,悄悄走到墙后,透过墙上细小的窗格,看向前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