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嘅吟寻话》赏析
文\/阿蛋
树科的这首粤语诗《红包嘅吟寻话》,以红包为线索,串联起人生不同阶段的感悟,看似简单直白,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与情感变迁。
诗的开篇 “佃个嗰阵,睇到喺我 \/ 大包细包,大细唔嬲 \/ 大细通杀……”,描绘的是童年时期面对红包的心态。“佃个嗰阵” 点明了时间是过去小时候,那时的 “我”,看到红包,无论是大红包还是小红包,内心都充满欢喜,“大细唔嬲” 生动地表现出孩子对红包的单纯喜爱,只要有红包,就心满意足,不会去计较红包的大小,“大细通杀” 更是用一种略带夸张的表述,强化了孩童在面对红包时那种无差别的兴奋,此时的红包,纯粹是快乐与惊喜的象征,代表着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以及过年过节时最直接的物质期待。这几句诗语言通俗易懂,完全贴合孩童的心理和口吻,用粤语表达更增添了一份地域文化的亲切感,让读者仿佛瞬间回到自己的童年,回忆起那些收到红包时的雀跃场景 。
随着成长,“大咗啲喇,睇我薄啲 \/ 嘟冇话乜,仲识扮嘢 \/ 讲声好话……”,人慢慢长大,对红包的看法也开始发生变化。“大咗啲喇” 明确时间的推进,此时的 “我”,即便收到的红包变薄了,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直接表露不满,而是 “嘟冇话乜”,表现出一种隐忍。“仲识扮嘢” 则描绘出长大后的人学会了伪装自己的情绪,懂得世故,为了得到红包,甚至还会 “讲声好话”,这一系列的行为刻画,反映出成长过程中,人逐渐被社会习俗和人际交往规则所影响,红包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它变成了一种社交的媒介,人们开始在红包往来中权衡利弊,注重人情世故,在对红包的态度上失去了童年时的那份纯粹,却多了一份成熟与无奈。从诗歌创作技巧上看,这几句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通过不同阶段对红包态度的变化,推动了诗歌情节和情感的发展 。
到了 “家下威啦,睇我厚薄 \/ 唔喺细时,话晒唔该 \/ 嘥气过我……”,“家下” 表明时间来到当下,“威啦” 一词反映出此时的 “我” 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地位或者经济能力。当他人根据红包的厚薄来对待自己时,“我” 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轻易接受。“唔喺细时,话晒唔该” 强调自己已不是过去任人随意对待的小孩子,对于那些只看重红包厚薄的行为,“我” 觉得 “嘥气过我”,即认为对方的这种行为是在浪费自己的精力,是一种无意义且功利的表现。这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中,以红包大小来衡量人际关系亲疏、价值高低的不良现象,同时也展现出 “我” 在历经世事之后,对这种现象的不屑与反抗,体现出一种成熟的价值观和对人性的洞察。在诗歌结构上,这几句将主题进一步升华,从个人对红包的感受上升到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