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抵临渤海(1 / 2)

阳光穿透晨雾,将南皮城的城墙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远处的官道上尘土微扬。

荀彧立于城门之外,素色衣袍在晨风中轻轻摆动。他身旁站着一个约莫五岁的男孩——袁昊,眉目间已隐约可见其父袁绍的轮廓。孩子不停地踮起脚尖,望向路的尽头。

“先生,父亲还要多久才到啊?”袁昊扯了扯荀彧的袖子,眼中闪烁着期待。

荀彧含笑抚摸袁昊的发髻:“公子耐心些,方才斥候来报,车驾已过三里亭,应该快了。”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马蹄声和车轮滚动的声响。一支队伍自晨雾中显现,旌旗招展,当中一辆装饰华贵的马车尤为醒目。

“是父亲!是父亲!”袁昊挣脱荀彧的手,不顾礼节地向前奔去,小小的身影在官道上留下欢快的脚印。

马车渐近,帘子被一只修长的手掀开。袁绍探出头来,几日旅途劳顿使他脸上略带疲惫,但看到奔跑而来的儿子时,那双锐利的眼睛立刻柔和下来。

袁绍牵着甄姜的手,站定在袁昊面前,目光温和地注视着儿子。

“昊儿,你可还记得眼前之人?”袁绍微微俯身,语气中带着鼓励。

袁昊仰头望着甄姜,她眉目如画,眼神温柔而沉静,与模糊记忆里那个曾经短暂见过的身影渐渐重合。他眨了眨眼,点了点头,小声答道:“记得……是甄家的姨母。”

袁绍朗声一笑,摸了摸儿子的发顶:“好,记性不错。”随后,他侧身让开半步,语气郑重了些:“从今日起,她就是昊儿的母亲了。来,快向母亲行礼。”

袁昊站在原地,小手攥着衣角,既害羞又犹豫。甄姜蹲下身来,与他平视,唇角含着柔和的笑意,并未催促。她的眼神如春风拂过,令人莫名安心。

终于,袁昊鼓起勇气,小步跑到甄姜身旁,微微低头,用稚嫩却认真的声音唤道:“母亲。”

甄姜心中一暖,伸手轻轻抚过他的脸颊,柔声道:“昊儿真乖。”

“母亲!”袁昊一头扎进甄姜怀中,小手紧紧攥住她的衣襟。

“昊儿,这些日子有没有好好和荀先生学习?”

“回父亲,孩儿每日都按时完成先生布置的功课。”

荀彧适时上前,微笑行礼:\"主公一路辛苦了。公子这些日子非常用功,聪慧过人,已能背诵《论语》十篇。\"

“哦?”袁绍眉毛微扬,显出几分惊讶和满意,“那为父可要考考你。《论语·为政》篇中,孔子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后文如何?”

袁昊毫不迟疑,声音清脆地背诵:“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背完,又补充道:“荀先生说,这是教导我们要自律,方能成就大事。”

袁绍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向荀彧投去赞赏的目光。甄姜则轻轻将儿子揽到身边,手指梳理着他因奔跑而略显凌乱的发丝,心疼道:“昊儿还小,不要给他太大压力才是。”

“母亲不必担忧。”袁昊挺起胸膛,“荀先生教得可有趣了!昨儿个还给我讲孙武练兵的故事呢。”他眼中闪着兴奋的光,“我还用木头小人排兵布阵来着。”

袁绍闻言大笑:“好!不愧是我袁本初的儿子!”他弯腰将袁昊抱起,让他坐在自己肩头,“回府后给为父看看你的木人军阵如何?”

袁昊坐在父亲肩上,小脸兴奋得通红:“父亲且看,我让他们排'锥形阵',先锋突进,两翼策应...”

甄姜与荀彧相视一笑,跟随袁绍父子向城内走去。晨光中,四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却又亲密无间地交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