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远,你觉得这天象,真是上天的警示吗?”袁绍突然问道。
许攸愣了一下,随即苦笑:“天意难测。但百姓流离失所,易子而食,这绝非盛世之兆。”
袁绍沉默良久,终于下定决心:“我准备纳妾。”
许攸惊讶地看着袁绍,随即明白了什么,缓缓点头:“为家族计,确实应当未雨绸缪。”
“主公,纳妾之事宜早不宜迟。”
“子远,”袁绍终于开口,声音低沉,“我叔父来信,说洛阳城中风声鹤唳。张让等人不仅要清查党人,更要借此机会打击我们这些世家大族。”
“子远,”袁绍突然压低声音,“你可知晓这次清查的具体时间?”
许攸凑近一步,几乎贴着袁绍的耳朵:“十日后大朝会,陛下将下诏。”
袁绍的手指猛地收紧,竹简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
十日,只有十日时间准备了。
“明日我就派人去颍川提亲。”袁绍决然道,“你替我联络曹操,就说...就说我请他喝喜酒。”
许攸会意地点头。曹操虽出身阉宦家族,但与袁绍私交甚笃,且在洛阳北部尉任上曾棒杀蹇硕的叔父,与宦官集团素有嫌隙。
“还有,”袁绍补充道,“让元图(逢纪)暗中联络党人旧部,但切记不可走漏风声。”
许攸郑重地拱手:“攸明白轻重。”
袁绍长舒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走向书房角落的青铜灯架,拨亮灯火。摇曳的火光中,他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很长,像一把出鞘的利剑。
待许攸离去,袁绍独自站在窗前,血月的光芒洒在他绣着暗纹的深衣上。他想起七年前那场党锢之祸,太学生被屠杀,名士被流放,整个洛阳城血流成河。那时他还年轻,亲眼目睹了李膺、范滂等天下名士被押赴刑场的场景。
“天下将乱啊...”袁绍喃喃自语。
就在此时,书房门被轻轻叩响。
“进来。”袁绍头也不抬地说道。
门开了,一个身材瘦削的中年文士悄然而入,正是袁绍的另一位心腹谋士逢纪。
“元图,你亲自去趟颍川,务必在三日内将荀氏女接来洛阳。”
逢纪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但很快恢复如常:\"属下明白。只是...以何名目?\"
“就说我袁本初仰慕荀氏家风,欲结秦晋之好。”
“属下这就启程。”
“等等。”袁绍从腰间解下那块玉佩交给逢纪,“以此为信物。”
逢纪双手接过,深深一揖后匆匆离去。
书房再次恢复寂静,只余灯花偶尔爆开的轻微声响。袁绍走到窗前,发现血月已被乌云完全遮蔽,夜空如墨,不见半点星光。
“山雨欲来风满楼...”袁绍低声吟道,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窗棂。
血月当空,天象示警,朝廷动荡——这一切都预示着大变将至。在这乱世前夕,他必须未雨绸缪,为袁氏谋一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