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远不止这些。张角有二弟,一名张宝,一名张梁;他们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号,徒众数十万,将在一夜之间席卷八州。”
荀彧的脸色变了。他站起身,衣袖拂过案几,带倒了那杯尚未喝完的茶。褐色的液体在竹简上洇开,如同即将在神州大地上蔓延的战火。
“这...这不可能。”荀彧的声音有些发紧,“若真有此事,朝廷岂会毫无察觉?”
袁绍缓步走向荀彧,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历史的脉搏上。六年前重生时的震惊与迷茫,如今已化为掌控命运的笃定。他停在荀彧面前,近得能看清对方眼中自己的倒影。
“朝廷?”袁绍冷笑一声,“当今天子卖官鬻爵,十常侍把持朝政,边关战事不断,流民遍地。文若,你真的认为这样的朝廷能察觉到暗流涌动吗?”
荀彧沉默了。
袁绍知道自己的话像一把刀,正在剖开这个年轻人对汉室尚存的幻想。前世的荀彧,不也是经历了黄巾之乱、董卓进京等一系列变故后,才逐渐看清天下大势的吗?
“即便...即便如主公所言,”荀彧终于开口,声音已经恢复了平静,但眼中仍闪烁着惊疑不定的光芒。
“兄台又是如何得知这些的?”
袁绍转身走向书架,从暗格中取出一卷竹简。这是他重生后就开始秘密记录的未来大事记,上面详细记载了直到官渡之战前的所有关键事件。
“我自有消息来源。”袁绍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展开竹简,指着其中一行小字。
“看这里——光和七年二月,张角遣马元义往来京师,以中常侍封谞、徐奉为内应,约期三月五日起事。”
荀彧凑近细看,脸色越来越凝重。竹简上的字迹工整清晰,墨迹陈旧,显然不是今日所写。更令他心惊的是,其中记载的细节之详尽,仿佛书写者亲眼所见。
“这...”荀彧抬头看向袁绍,眼中满是难以置信,“若此记载属实,那天下将...”
“将大乱。”袁绍平静地接过话头,将竹简重新卷好,“而乱世,正是英雄崛起之时。”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荀彧的思绪。他后退半步,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位袁家公子。在他的印象中,袁绍一直是那个好谋无断、外宽内忌的贵族,何时有了这般深谋远虑?
“告诉我这些,不知...”荀彧谨慎地选择着措辞。
“不知有何用意?”袁绍笑了,那笑容中带着荀彧从未见过的锋芒,“很简单,我需要文若你的才能,我需要文若的真心辅佐。天下将乱,袁某不愿坐以待毙。”
窗外,最后一缕天光也消失了。侍从轻手轻脚地进来点亮了灯盏。跳动的火光在两人脸上投下变幻莫测的阴影,如同命运的交错。
荀彧深深吸了一口气:“即便我信了主公的预言,又能如何?太平道若真有数十万之众,单凭个人之力...”
“所以我才要早做准备。”袁绍打断了他,走到墙边拉开一幅帷幕,露出后面挂着的大汉疆域图,“六年的时间,足够做很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