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驰进校园。
办公楼前,先抵达的同学们正在办理新生签到。
一位略矮个头的女生,笑眯眯的圆脸上一对灵动的大眼睛,小翘鼻子旁边有几个小雀斑,平添了几分俏皮可爱;她自我介绍:“我是三班的同学赵冬梅,你们大家先签一下到”。
赵冬梅查看过花名册以后,告诉每一位来人编在哪个班哪个组,住哪个宿舍。
这时候,忆江南才知道,那四个上海人和自己、贺和平都是编在一班的同学。
其中那位高个子的女生叫岑俪琳,矮个的叫范慧云、稍壮一点的男生叫张好男、瘦一点的叫张国梁、还有那位圆脸的女生叫李莉玲,来自汝州地区。
一道同行的老乡男生叶昌金被编在了3班。
找到女生宿舍楼的一楼,忆江南岑俪琳李莉玲住104室,贺和平住102室、范慧云住103室。
饥肠辘辘的学生们,把行李放到宿舍时、已经感到手脚发颤,头冒虚汗了。
年轻人代谢旺盛,不经饿,;早上六点上车、在车站广场顶着太阳等车2个多小时、下午近四点才到校,中间有9个多小时水米不进,都有点心慌口干冒虚汗低血糖的症状了。
忆江南赶紧拿出早上剩下的馒头和半条鸡腿、2个煮鸡蛋,就着开水狼吞虎咽几口就下了肚子;又休息了一会这才算有点力气了。
每一间宿舍,放了6张双人床,上下铺一边三张沿墙置放,可以安排住12个女生。
人多、宿舍显得非常狭小拥挤、行李满地堆放、搞得宿舍里面走路都要避开行李才行。
贴有姓名的纸条指定每个人的床位,忆江南的床位是靠右边墙中间的下铺、岑俪琳住对面、李莉玲是在靠门的上铺。
忆江南很有经验,打水用抹布擦干净了床铺内外的灰尘,连床铺的四条腿都擦得干干净净的。
用工厂里带来的报废描图纸,把小床的头尾两端用浆糊封闭贴好;再用了一卷白纱布,穿上铁丝、在床边做了一个纱布帘子,那个钉子铁丝锤子浆糊全部都是自备的;不到半小时,一张床铺大小的封闭式空间,搞定了!
打开了背包铺好褥子、床单、枕头、部队里用的那条旧军被、盖上军大衣,军用书包挂在床头的墙上。
洗漱用品和碗筷杯具全部装在一个塑料桶里面,再把那个非常漂亮的牡丹花新脸盆放在桶上面,这个桶就放在床前;放衣物的纸箱子就塞到了床铺下面,拖过来一张小课桌,看书写字的地方也有了。
好了,这就算收拾妥当了,只有军绿色和白色、一看就知道这是属于一个女兵的基调。
回头看看,岑俪琳和李莉玲床上的被子,床单、枕巾都是花花绿绿的,五彩缤纷、是不是属于姑娘们的常规色彩。
岑俐琳赞叹道:“你这个小小空间还真不错……借你的榔头钉子用用”。
各个宿舍里面的其她人都在进进出出的忙碌着,也顾不上互相打招呼。
忽然听到门口赵冬梅在呼喊:“年级通知,各班同学去认一下教室的位置、要把教室的卫生打扫干净”。
大家应声而出,每个人都拿着塑料水桶或者脸盆抹布、从宿舍楼往教学楼方向走去。
教学楼的东北边,三个教室一字排开,里面的桌椅板凳还是乱七八糟的堆放着,满是灰尘。
人多力量大,很快就把地扫干净,门窗桌椅灰尘擦干净了;黑板擦得锃亮,连粉笔盒子、黑板擦子都摆放到位、讲台课桌都摆得整整齐齐,真正做到了窗明几亮,立即就可以开始上课了。
往宿舍走回去的时候,路过了靠近女生宿舍的女厕所,进去一看、吓得忆江南连忙退出。
那个全部是用大石头砌成的厕所肮脏不堪、令人作呕;也不知道是什么人、随地大小便根本就走不进去。
忆江南转身招呼岑俪琳李莉玲、102室贺和平、还有另外三位女同学应声响应。
每人提着一个塑料桶,装满水后轮流着一遍又一遍、硬是把那个厕所冲刷的干干净净。
第二天上午,年级办公室召开了第一次学生骨干临时会议,到会的有十来个人。
年级书记霍豫祥,大约35岁左右;中等身材圆脸带笑、头发的中部区域已经开始有一点稀疏了。
他是部队副营级转业干部,还是一个文革前老大学生;很有一点政工干部的风度,说话慢条斯理时而带一点小幽默、习惯部队的工作作风、要求服从、统一、雷厉风行。
副书记兼年级主任曾庆良,瘦高个子、很立体的五官、寸头发型、大约30岁出头,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
听说此人记忆力超强、刚分配到这个学校工作时,凭借一张香烟纸盒子上写的几条提纲,就可以做报告3、4个小时;真是语惊四座的口才啊!
这位书记看上去比较随和、活泼。
这两位年级领人导都是土生土长的浮州本地区人,外出读书或当兵,再分配到这所大学工作。
霍豫祥书记,首先表扬了三班赵冬梅同学,她来学校报到比较早,热心为同学做好事、一直在忙碌本届新生报到事宜。
第二是表扬了一班女同学,主动冲洗学校女厕所、此事在学校引起了轰动;这是建校以来的第一次、不愧为工农兵大学生学习雷锋做好事。
汤劲院长为此特地提出了对76年级和一班女生的表扬。
忆江南还真没有想到,这么一件小事居然会引起学校领导的关注。
当时只是路过、发现厕所臭气熏天实在肮脏,这才动员班里的女同学一道打扫的。
霍书记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学校和本年级学生的情况:这所学校在解放前的40年代初成立、命名为“高级助产职业学校”。
新中国成立时期改为“护士助产学校”、大跃进的年代改“医学专科学校”、一年以后成立“医学院”、经济困难时期改为“医学专科学校”、文化大革命时期改为“地区六二六卫生学校”、三年前再改为“医学专科学校”,现在又注册为“西江省第二医学院”。
学院有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工宣队、教务组、政工组、团委、后勤组、人民武装部、办事组、基础科和附属医院。
这个学校的学生全部来自西江省内,目前有74、75、76 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只有三个班,每个班大约有5、60名学生;其中75届学生最多有190多人、全校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累计起来大约500多人;附属医院有教职员工200多人。
76年级的165名学生当中,男生86人、女生79人;共产党员48人、共青团员100人、一般群众17人。
入学前工龄5年以上76人、占比46%,带工资来读书的学生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看来,这一批学生都还是有些资历的。
学生年龄:26岁以上的13人,其中已婚人士9人;18岁以下的有15人;19-22岁82人、23-25岁55人;
入学前学历:高中毕业70人、中专毕业31人;初中毕业64人占三分之一还多点。
年级领导,把学生的年龄分成了四个梯次,年龄最大的第一梯次和年龄最小的第四梯次人数还不到30人;19-22岁这个第三梯次人数最多占比50%;23-25岁第二梯次人数占比三分之一。
忆江南根据本届学生的分布状态,得出来一个结论。
自己就是属于工龄较长、年龄偏大属于第二梯次年龄段、学历属于64名初中毕业生当中的一份子。
这所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学校名称、有不同学制时间长短,就出现了中专毕业生留校当老师教专科学生、专科毕业生留校当老师教学院学生的怪现象。
目前学校条件比较差,这一届学生,之所以开学这么晚,就是因为校舍需要维修,一直拖至77年春节前才发出录取通知书、2月底才开学报到。
到会的几位学生干部,听后大为惊讶。
一个学校的校名和学制、居然紧跟政治形势变来变去,屡屡造成师生学历倒置的情况;简直有点匪夷所思、恐怕在全国的高等院校中、也算是极为罕见的吧?
第十章 见面
霍书记宣布了各班代理班长的名单。
一班男班长倪子祥、女班长忆江南;二班女班长柳美荷、男班长陈之良;三班男班长周少军、女班长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