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下的心跳
暴雨后的江滩上,淤泥泛着铁锈般的暗红色。我蹲下身,指尖拨开潮湿的沙砾,一块巴掌大的青铜残片半埋在泥里,边缘参差不齐,像是被某种巨力硬生生撕扯下来的。指腹刚触到冰凉的表面,那些细密的云雷纹突然变得温热,纹路间隙渗出暗红色的液体,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金属光泽。
\"第三块了。\"
苏晚晴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混着老式盖革计数器\"咔嗒咔嗒\"的声响。她穿着二十年前地质队发的旧雨靴,靴筒上还沾着库区特有的青灰色黏土。计数器指针疯狂摆动,最终停在远超安全值的红色区域。\"放射值比昨天高了15%,\"她蹲下来,从帆布包里掏出泛黄的《长江水文年鉴》,\"这浓度,足够让普通金属腐蚀成渣了。\"
江水突然翻涌起来,距离岸边二十米处\"咕嘟咕嘟\"冒出几个巨大的气泡。张默的尼康F3相机突然自动过片,快门声在寂静的江滩上格外刺耳。他急忙拆开相机后盖,尚未显影的胶片上已经浮现出模糊的青铜柱轮廓——那分明是去年沉入江底的校准器部件,但本该光滑的表面现在布满血管状的凸起,像是有生命般微微搏动。
周遥的便携声呐仪突然发出急促的警报。显示屏上,原本应该平整的库底地形图上,隆起数十个规则的几何体。\"它们在生长,\"她调整着灵敏度旋钮,军用指北针在附近磁场干扰下不停打转,\"水下的青铜器正在......\"
一阵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打断了她。江心毫无征兆地出现漩涡,浑浊的水流中,某种复杂的机械结构若隐若现。我的怀表在口袋里剧烈震动,黄铜表盖\"啪\"地弹开——原本停转的指针正在逆向旋转,表盘内侧渗出细密的水珠,在\"上海牌\"三个红字下方排列成\"子时三刻\"的古篆字样。
对岸的芦苇丛突然惊起一群白鹭。望远镜里,两个穿长江委制服的人正在浅水区插设浮标。他们腰间别着的不是常规的水文测量仪,而是某种青铜材质的罗盘,盘面上的指针不是指向北方,而是直指我们所在的江滩。
\"退后!\"苏晚晴突然拽住我的衣领。刚才那块青铜残片正在沙地上蠕动,边缘伸出蛛丝般的红色菌丝,像触手般探向我的鞋尖。她迅速掏出随身携带的《少年科学》合订本,泛黄的纸页刚接触到菌丝,那些诡异的红丝立刻蜷缩着退回了残片内部。
怀表的玻璃表面突然浮现出细密的裂纹。透过裂缝,我看见表盘上的罗马数字正在重组,最终定格成父亲笔记里记载过的危险信号:一个被圆圈包围的\"卍\"字符。江水开始不自然地起伏,远处传来沉闷的\"咚咚\"声,像是有什么巨物在水下撞击着库区的闸门。
张默的相机镜头突然蒙上一层血雾。取景框里,对岸那两个测量员的身影变得模糊扭曲,他们的制服在某个瞬间变成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常见的藏蓝色中山装,胸前别着的也不是现代工牌,而是泛着铜绿的\"长江水利委员会1981\"徽章。
\"不是现在的人......\"周遥的声呐仪屏幕突然雪花一片,最后定格的画面上,库底那些几何体已经连接成标准的浑天仪造型,\"是当年的'校准员'回来了。\"
江水突然退去十余米,露出浸泡多年的旧码头水泥桩。那些本该被腐蚀的钢筋表面,此刻爬满了青铜色的脉络,像血管般有规律地搏动着。在最大的那根桩体上,有人用锐器刻着一行小字,字缝里渗出暗红的铁锈:\"当星图归位时,文字将成为牢笼\"。
第二节 活字苏醒
长江委的旧仓库铁门在暴雨中泛着青黑色的冷光。张海峰用地质锤撬开锈蚀的锁扣时,铁屑簌簌落下,在积水中激起细小的涟漪。门轴发出垂死般的呻吟,扑面而来的霉味里混着某种熟悉的油墨气息——是八十年代《少年科学》印刷车间特有的铅锌合金味。
\"小心台阶。\"顾瞎子用义眼扫过黑暗,玉琮表面的神人纹在阴影中泛着微弱的青光。水泥台阶上布满细小的凹坑,每个坑里都凝结着暗红色的结晶,像干涸的血珠。
仓库中央,那台老式活字印刷机静静矗立在防尘布下。苏晚晴掀开帆布的瞬间,我们都屏住了呼吸——机身上\"长江水文1981\"的铭牌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青铜光泽,本该是铸铁的滚筒表面布满了细密的纹路,像极了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祭祀文字。
\"就是它。\"我的声音有些发抖。手指抚过字盘时,那些本该是铅制的活字突然微微颤动,在阴影中呈现出青铜器特有的皮壳色泽。父亲临终前说的没错,当年排版创刊号用的根本不是普通铅字。
陈空的义眼突然发出高频蜂鸣。在他视界里,印刷机内部盘踞着密密麻麻的红色光点,像某种沉睡的神经网络。当我的影子投在字盘上时,那些活字突然自动重组,拼出\"汛期已至\"四个大字,每个字的笔画间隙都在渗出暗红色液体。
\"老天爷...\"张海峰倒退两步撞上工作台。他的地质锤碰倒了角落里的玻璃培养皿,十几个器皿滚落在地,却没有碎裂——每个皿底都粘着一片青铜残片,表面延伸出的红色菌丝在空气中扭动,像在绘制微缩的三峡地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