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桐阴话旧寄心期(1 / 2)

云麓词心录·第六十六章:桐阴话旧寄心期

暮秋时节,云麓山的古桐林染了霜色。煜明抱着一函诗稿往半山亭去,鞋尖碾碎满地金箔似的桐叶,忽闻头顶传来孩童的笑闹声。抬眼望去,斑驳树影里,几个青衫少年正攀着老桐树的虬枝,衣角在风里晃成灵动的墨点,恍若时光重叠,让他想起自己幼时在故乡攀桐柱的模样。

“当心那根枯枝!”煜明话音未落,最顽皮的少年已失足滑落,好在被横斜的枝桠卡住,惊呼声里,几片梧桐叶扑簌簌落在他肩头。煜明快步上前,将少年抱下树时,瞥见树干上深浅不一的刻痕——竟有“煜明七岁攀此柱”的小字,字迹已被岁月磨得浅淡,却像一枚时光的邮戳,轻轻叩开记忆的门扉。

“公子可是姓煜?”苍老的声音从树后传来。循声望去,一位鹤发老者拄着桐木拐杖立在阴影里,鬓角霜色与梧桐树皮的纹路相映,手中握着半卷墨迹未干的词稿。煜明注意到他袖口绣着几枝简笔梧桐,疏疏落落,倒像是从树上裁下的月光。

“老伯怎知在下姓氏?”煜明见老者腰间挂着与自己同款的云麓山玉牌,料想也是常客。老者指了指树干上的刻痕:“三十年前,有个孩童在这树上刻字,说长大了要做‘攀云的俊鹘’,如今这玉牌上的‘煜明’二字,倒与当年的字迹神韵相通。”

两人在石凳上落座,老者从锦囊里取出两枚梧桐形状的木雕,一枚刻着“俊鹘争声誉”,一枚刻着“璞玉赢佳誉”,正是煜明诗稿中常提的意象。“老朽姓沈,曾在山下书院执教,三十年前常见你在桐树下背书,那时你总把《望江东》念得抑扬顿挫,倒像小雏鸟在试啼。”

煜明恍然大悟,眼前的沈先生,正是当年在书院外偶遇的启蒙先生。他从袖中取出自己新填的《望江东·韶》:“孩提欢腾蹦跹步。总雀跃、攀桐柱。志高气盛梦间赴。似俊鹘、争声誉……”词中“攀桐柱”的意象,正是源于童年在这棵树下的时光。

沈先生抚掌长叹,展开自己的词稿,正是那首《望江东·岁月途》:“垂髫娇憨始开步。屡绊倒、依栏柱。青春无畏险峰赴。似璞玉、赢佳誉……”他指着“依栏柱”三字:“当年你跌落扭伤脚踝,正是扶着这桐树学会重新站立,如今看来,这树干倒成了你的‘栏柱’,支撑着你走过险峰。”

山风穿林而过,将几片梧桐叶吹落在沈先生的词稿上。煜明看见词中“绘梅韵、林栖处”,想起去年在寒山寺见过先生的梅花图,枝干如铁,花瓣上凝着薄霜,确有“素衣渐染风尘故”的沧桑感。“先生词中‘征途九转披霞雾’,可是指当年周游四海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