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出殡(2 / 2)

在丧葬习俗中,当丧事出殡抬棺时,会出现孝子拿着火把从棺材底下绕一圈的场景。这一行为背后有着多元的原因,从宗教与信仰层面来看,一方面是基于火能辟邪的观念,用火把驱散可能附着在棺材或逝者灵魂上的邪祟,为逝者开辟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纯净之路,祈求其平安顺遂并保佑生者;另一方面是受某些宗教影响,认为火可帮助逝者灵魂超度净化。从文化与传统层面而言,这既是以极具仪式感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敬重与缅怀,传承家族孝道文化,向社会展示家族对传统礼仪的遵循,也是延续家族或地区长期以来的传统习俗,让后代铭记家族历史。而从心理层面来说,对于悲痛的孝子而言,这是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能在告别逝者时宣泄内心的不舍与悲痛,获得心理慰藉,同时也是增强家族凝聚力的举措,让家族成员在面对亲人离世的悲痛时相互支持,向社会彰显家族的团结和对逝者的重视。

跟在陈嘉航身后的陈佳琪,其他孝子们也紧跟其后,绕完一圈后,在田军艺的指挥下,送葬的队伍开始缓缓移动,朝着山上走去。

走在最前面的人举着招魂幡,招魂幡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发出 “簌簌” 的声响,仿佛在召唤着逝者的灵魂。

走在最前面的人举着招魂幡,招魂幡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发出 “簌簌” 的声响,仿佛在召唤着逝者的灵魂。接着是拉纤的众人,不管男女老少,只要能使出力气的,都参与了拉纤的行列。

男人们咬紧牙关,额头上青筋暴起,每一块肌肉都紧绷着,仿佛要把全身的力量都汇聚到这根纤绳上。他们的步伐沉稳而坚定,一步一步,踏在乡间的土路上,扬起阵阵尘土。女人们也不甘示弱,尽管力气不如男人们大,但双手死死抓着纤绳,脚步急促而有序地挪动着。头发花白的老人,弓着背,瘦弱的身躯却有着惊人的力量,那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庄重。孩子们跟在大人身后,稚嫩的小手也努力地握住纤绳,小小的身体前倾着,使出浑身解数。他们或许还不太明白死亡的真正含义,但此刻,他们从大人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这份沉重,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逝者的敬意。

大家一起喊着号子,纤绳被拉紧时发出的 “嘎吱” 声。在他们身后,棺材稳稳地前行着,清晨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勾勒出一幅悲壮而又充满力量的画面。

送葬的队伍就这样缓缓地在山间小道上蜿蜒前行,道路两旁的树木静静地伫立着,仿佛也在为这悲伤的场景默哀。偶尔有几只鸟儿从枝头飞起,发出几声哀鸣,为这凝重的氛围更添几分凄凉。一路上,纤绳勒进了人们的手掌,汗水湿透了衣衫,但没有一个人喊累,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送逝者最后一程,让他安心地离去。

走了一段平顺的路,便开始爬上那几乎没有路、全是坎子的陡坡了,眼前的景象让人心生畏惧。这陡坡上,所谓的 “路” 不过是被前人勉强踩出的几个落脚点,周围满是杂乱的荆棘和陡峭的岩石,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的危险。

此时,前面拉纤的众人成了整个送葬队伍的关键力量。他们的双脚拼命地在陡坡上寻找着着力点,哪怕是一块小小的凸起石头,或是一小片相对平整的泥土,都能成为他们发力的支撑。有的人鞋子被荆棘勾住,直接甩掉了鞋子,光着脚继续攀爬,尖锐的石子扎进脚底,鲜血瞬间冒了出来,可他们浑然不顾,只是一心想着将纤绳向前拉。

拉纤的人群中,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冲在最前面,他们像是开路的先锋,一边用手拨开挡路的荆棘,一边大声呼喊着口号,给后面的人鼓劲。他们的手上、脸上被荆棘划得满是血痕,衣服也被扯得破破烂烂,但他们的眼神中没有丝毫退缩的意思。那口号声,一声比一声响亮,一声比一声坚定,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女人们也拼尽了全力,她们的力气虽然比不上小伙子们,但她们用顽强的毅力弥补了力量上的不足。她们相互扶持着,一个人站稳了,就伸手拉一把旁边的同伴。有的女人因为体力不支,脚步有些踉跄,但只要听到旁边人的鼓励,就又立刻咬紧牙关,重新振作起来。她们的头发被汗水浸湿,一缕缕地贴在脸上,却没有时间去整理。

孩子们在这样艰难的路段上,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但他们依然没有放弃。他们紧紧抓着纤绳,小小的身体几乎要贴在陡坡上,手脚并用,像小兽一样努力地攀爬着。尽管他们的小手被磨得通红,膝盖也在岩石上磕得青一块紫一块,可他们依然跟着大人们的节奏,一步一步地向上挪动。

而后面抬棺的人们,在这陡峭的坡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棺材的重量在陡坡上产生了更大的阻力,他们的肩膀被压得生疼,手臂也因为过度用力而颤抖不已。但他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眼睛紧紧盯着前面拉纤的人,根据他们的动作和口号,默契地调整着抬棺的角度和力度。只要前面拉纤的人稍微一使劲,他们就立刻配合着将棺材向上抬一点。

在这个过程中,有好几次,棺材因为坡度过陡和地势崎岖而险些滑落。每到这种危急时刻,拉纤的人们就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他们齐声大喊,拼命地将纤绳往回拉,后面抬棺的人也迅速调整姿势,用全身的力量稳住棺材。那一刻,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紧张的气氛弥漫在整个队伍中。但凭借着大家的齐心协力,一次次化险为夷。

就这样,送葬队伍在这艰难的陡坡上缓慢却坚定地攀爬着。招魂幡在风中剧烈地摆动着,仿佛也在为众人加油助威。每前进一米,都凝聚着大家的汗水和努力;每向上一步,都是对逝者深深的敬意和不舍。他们在这没有路的陡坡上,用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开辟出了一条送逝者最后一程的道路。

人们奋不顾身地把棺材抬到指定的地点,这一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令人动容的团结精神,这种精神在乡村这片土地上,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承载着深厚的情谊与力量。

从踏上这段艰难送葬路开始,每一个参与者都化身成为团结的扞卫者。拉纤的人们,他们是开路的先锋,粗糙的双手紧紧握住纤绳,那深深勒进肉里的痕迹,是他们奉献的勋章。在面对陡峭山坡和崎岖坎子时,他们没有丝毫犹豫,用尽全力将身体向后倾斜,双脚似要深深地扎根于土地,只为给棺材的前行提供哪怕一丝一毫的助力。他们相互鼓劲,那一声声质朴却充满力量的号子,在山间回荡,将所有人的心紧紧相连。这种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完成使命的付出,是团结精神最直接的体现,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为了集体目标可以奋不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