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三顾茅庐(1 / 2)

在刘备这一方,自从与曹操、孙权结盟之后,他心里非常清楚,这个联盟不过是一种暂时的权宜之计罢了。各方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都在暗中盘算着如何从这个联盟中获取最大的利益。

刘备并没有被表面的联盟所迷惑,他深知要想在这个乱世中生存并发展壮大,就必须依靠自身的实力。因此,他一方面积极整备军备,扩充自己的军队规模,让自己的二弟关羽和三弟张飞日夜操练士卒,不断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他在与盟友们周旋时,始终保持着表面上的和睦,避免过早地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就在这一天晚上,刘备的谋士司马徽突然来到了府内,请求面见刘备。司马徽此次前来,其实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内心挣扎和犹豫。他深知自己的才略有限,难以与曹操和孙权这样的强敌抗衡,更无法在未来的战斗中为刘备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经过深思熟虑,司马徽最终决定来找刘备,向他推荐一位自己的好友。司马徽相信,只有这位好友才能够真正帮助刘备在这个乱世中立足并取得成功。

刘备听闻司马徽求见,赶忙起身,亲自将其迎入内堂。待宾主坐定后,刘备满脸笑容地看着司马徽,说道:“先生大驾光临,备有失远迎,还望先生莫怪。”司马徽连忙拱手还礼,道:“主公客气了,徽今日前来,是有一事相告。”

刘备见状,赶忙说道:“先生有何事,但说无妨。”司马徽略作迟疑,然后拱手道:“主公,徽自知才疏学浅,难以助您成就大业。不过,徽有一好友,其才学见识远非常人能及。”

刘备闻言,眼睛一亮,忙问道:“先生所言何人?”司马徽微微一笑,缓声道:“此人姓诸葛,名亮,字孔明,隐居于隆中。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有经天纬地之才,定能助主公在这乱世中开疆拓土。”

刘备心中大喜,忙追问:“不知孔明先生性情如何,肯出山相助否?”司马徽笑道:“孔明先生淡泊名利,虽常自比管仲、乐毅,但他若遇明主,必当倾心辅佐。主公若能诚心相邀,定能请得他出山。”

刘备听后,当即决定,待明日便亲自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这一夜,刘备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他心中充满了期待,想象着与诸葛亮相见的情景,以及这位传说中的贤才如何为自己的霸业出谋划策。

第二日清晨,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微弱的晨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刘备早早地起床,洗漱完毕后,便迫不及待地带着关羽和张飞踏上了前往隆中的路途。

一路上,刘备心情愉悦,脚步也显得格外轻快。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孔明先生的辅佐下成就一番大业的情景。然而,与刘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羽和张飞的脸上却写满了不以为然。

张飞嘴里嘟囔着:“大哥,那个什么孔明不过是个山野村夫罢了,有什么了不起的?还用得着您亲自去请他?”他一边说着,一边摇晃着脑袋,对这次拜访显得颇为不屑。

关羽在一旁附和道:“三弟所言甚是,大哥此举未免有些过于慎重了。”他的语气虽然比张飞稍微温和一些,但同样对刘备的决定表示质疑。

刘备听了两人的话,并没有生气,而是一脸严肃地解释道:“二位贤弟,你们有所不知。孔明先生虽然隐居山林,但他的才华却是举世无双的。若能得他相助,我等大业必成。所以,切不可轻视他啊!”

三人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抵达了隆中。他们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穿过茂密的树林,终于找到了诸葛亮的草庐。

刘备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然后恭敬地走到柴门前,轻轻叩响了门扉。片刻之后,门开了,一个小童出现在门口。

刘备赶忙拱手施礼,面带微笑地说道:“烦请通报一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孔明先生。”

小童眨了眨眼睛,似乎对刘备的自我介绍有些惊讶,但他还是礼貌地回答道:“先生今早出门了,不知何时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