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三顾茅庐(2 / 2)

刘备心中一紧,连忙问道:“可知道先生去往何处?”

小童摇了摇头,说:“我也不清楚。”

刘备无奈地叹了口气,他原本满心期待能见到诸葛亮,却不想扑了个空。不过,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留下了一份拜帖,并嘱咐小童一定要将自己的来意转告给孔明先生,告诉他自己还会再来拜访。

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心情有些沉重地离开了草庐。回去的路上,张飞气呼呼地抱怨道:“大哥,这诸葛亮也太不识趣了,故意躲着不见,咱别再来了。”

关羽也微微皱起了眉头,他觉得这诸葛亮似乎有些托大,对刘备的拜访不够重视。

然而,刘备却摆了摆手,宽慰道:“孔明先生定是有要事在身,我们不可急躁。我相信他一定会接见我们的。”

时光荏苒,数日已逝,刘备心怀期待,再次领着关羽和张飞踏上前往隆中的路途。此时,正值寒冬腊月,天空中飘洒着鹅毛大雪,将整个山林都染成了一片洁白。山路崎岖,积雪覆盖,湿滑异常,行走起来颇为艰难。

张飞见状,不禁抱怨起来:“这么冷的天,还来寻这山野之人,真是何苦呢!”他的声音在寒风中回荡,带着些许不满。

然而,刘备却毫不动摇,他目光坚定地看着前方,缓缓说道:“越是艰难,越能显出我求贤若渴的诚意。若轻易放弃,又怎能求得大贤呢?”

三人顶着风雪,艰难地跋涉前行。终于,他们来到了诸葛亮的草庐前。刘备满怀希望地推开柴门,却发现屋内空无一人。询问邻居后,得知诸葛亮与友人一同外出游玩去了。

刘备心中虽有失望,但并未气馁。他在书桌上铺好纸张,挥毫泼墨,留下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详细地阐述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求贤若渴之意。

时光匆匆,转眼已至新春。刘备特意挑选了一个良辰吉日,第三次前往隆中。这一次,他们终于见到了诸葛亮。然而,此时的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不愿惊醒他,便在门外静静地等候。

关羽和张飞在一旁等得有些不耐烦,几次想要进去叫醒诸葛亮,都被刘备拦住。刘备轻声说道:“不可鲁莽,惊扰先生清梦。”他的语气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过了许久,诸葛亮悠悠转醒,听闻刘备已在门外等候多时,赶忙起身相迎。待刘备等人进屋落座,诸葛亮拱手致歉:“让将军久候,实在失礼。”刘备忙道:“先生不必多礼,备能得见先生,实乃万幸。”

交谈中,诸葛亮纵论天下大势,分析吕布、曹操、孙权之优劣,又为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吴曹抗吕,四分天下之策。刘备听得热血沸腾,对诸葛亮的才学见识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即诚恳相邀:“先生大才,若能出山相助,备大业可成。”

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心,且心怀天下苍生,便点头应允。自此,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关羽和张飞见诸葛亮果然才华出众,也收起了之前的轻视,对他敬重有加。他们一同回到刘备营帐,开始为实现隆中对策而积极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