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征辟人才(2 / 2)

王镜看着甘宁手足无措的样子,眼中闪烁着几分捉弄人的狡黠。

“甘将军不必拘礼,”她抬手示意他坐下,“我不过是觉得有趣,才没急着点破身份。”

甘宁这才稍稍放松,但仍不敢像刚才那样放肆。他抱拳郑重道:“司空大人宽宏大量,不计较末将方才的冒犯,末将……实在惭愧。”

王镜摇摇头:“乱世之中,多少人都是被逼无奈。将军在长江上劫富济贫,虽是绿林行径,却也有侠义之风。”

“比起那些道貌岸然却鱼肉百姓的所谓名士,我倒觉得将军更值得敬重。”

甘宁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震动。

他行走江湖多年,向来被人视作草寇,何曾想过有朝一日会被朝廷重臣如此评价?

随后,王镜取出一卷文书,推到他面前:“我征召你前来,正是看中你的才干,欲重任托付。”

她展开文书,上面赫然是任命状,“关中一带仍有郭汜余党作乱,祸害百姓。本官欲任命将军为讨寇校尉,率先锋士兵查探敌情,以待日后清缴。不知将军可愿效力?”

甘宁盯着那卷任命文书,喉头滚动。

多少年了,他甘兴霸的名字终于能堂堂正正地写在朝廷文书上,不再是人人喊打的“锦帆贼”。

他忽然单膝跪地,抱拳沉声道:“末将甘宁,誓死效劳!司空大人不以出身论英雄,末将这条命,从今往后就是大人的!”

王镜伸手虚扶:“将军请起。我只望你记住,从今往后,你不是锦帆贼,而是朝廷将领。”

“手中的刀,要为天下百姓而挥。”

乱世之中,这样的豪杰不该被埋没。但亦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否则便是一把双刃剑,握在手中伤人伤己。

甘宁抬头,看着王镜清亮的眼睛,郑重应道:“喏,主公!”

……

而同样奉诏前来的孔融,拜见王镜时的场景,却和甘宁与王镜会面的情形截然不同。

“北海相孔融到——”

传唤声刚落,厅内便传来珠帘掀动的清脆声响。孔融深吸一口气,眼帘微垂,稳步而入。

他在距离主座几尺处站定,躬身行礼。

“北海孔融,拜见司空大人。”

王镜声音温和,微微抬手。她今日特意换了正式的公服,也为这场会面做了精心的准备。

“孔北海不必多礼。”

孔融这才抬首,目光在王镜脸上略作停留,始终保持着视不过带的古礼。

王镜命人搬来坐榻,侍从们轻手轻脚地奉上茶汤。氤氲的热气在两人之间缓缓升起,王镜端起茶盏浅啜一口,目光落在对面正襟危坐的孔融身上。

“久闻文举公让梨之美名,今日得见,果然进退有度,言谈得体。”

孔融微微欠身“司空过誉了。融不过谨守本分,修身齐家而已。倒是司空治理州郡,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才。”

他的目光幽幽,似在回忆:“自北海南下这一路,所见所闻,令融感慨良多。徐豫之地阡陌纵横,百姓往来耕作;白发老者不必负重而行,稚子皆可嬉戏于田间。这般景象,已有治世之象。”

“途经睢阳时,正遇官仓放粮。那些领到粮食的百姓,脸上都是真切的笑容。苛政猛于虎,然而如今在司空治下,方知仁政并非虚言。”

他说到此处,忽然想起什么,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

“此乃融亲笔所着游记,沿途见闻,俱如实录之。请司空一观。”

王镜接过竹简,慢慢展开。

“四月乙卯,过谯县。见童子挟书而歌,问之,乃《孝经》首章。其父曰:司空改良造纸,广播印刷之术,使经籍散于乡里……”

“四月庚申,宿汝南驿。夜闻机杼声不绝,询之,知为官设织室,妇人女子皆得衣食……”

厅内一时安静下来,只听得见竹简翻动的声响。良久,王镜抬起头,发现孔融正注视着她,目光中带着几分期待。

王镜将竹简小心卷好,微微一笑。

“文举如此用心记录,实在令我惭愧。徐豫之地残破多年,如今不过稍得喘息……”

孔融却郑重地摇头:“司空过谦了。这一路所见,无不让融感受到先王之道并非遥不可及。谨以此游记相赠,愿司空终成召公之业。”

“我当不负文举之言。”

王镜正色道:“当今天下丧乱,礼崩乐坏,我奉天子之命征辟名士,今授孔卿为太中大夫,领典学校尉。还望孔卿重振太学,使圣人之道不坠。”

闻言,孔融立即离席再拜,这次行了一个标准的稽首礼。

“臣虽不敏,敢不从命?昔日光武中兴,首重经术;今明公垂意斯文,实乃天下士子之幸。”

王镜连忙起身相扶,两人重新落座后,又就太学重建、经典整理等事详谈许久。

窗外的日影渐渐西斜,侍从们进来添了三次茶,案几上的茶点也换了两回。直到暮色渐浓,孔融才起身告辞。

王镜亲自送至廊下,看着他离去。

待那个端方持重的身影彻底消失回廊尽头,王镜才轻轻呼出一口气。

她抬手揉了揉微微发酸的脖颈,这才发觉自己的肩膀不知何时已经绷得发僵。

跟这种正经八百的圣人君子打交道,简直需要十二分专注!

……

数日后,司空府内。

荀彧领着侍从捧着一方方锦盒鱼贯而入,盒中整齐陈列着新制的官印绶带。

“主公,少府已将诸将印绶备妥,特来请主公过目。”

荀彧将锦盒一一排开。分别有金印紫绶,银印青绶,还有铜印墨绶。

王镜指尖轻抚过一方官印,铜印上崭新的刻痕还带着墨香。她满意地点头:“文若办事,向来妥帖。既如此,便分发下去吧。”

荀彧含笑拱手:“主公近来广纳贤才,如今府中济济一堂,实在可喜可贺。”

王镜闻言笑道:“如今翊京百废待兴,各处都需要得力人手,缺了人才可不行。况且人手充足了,文若你身上的担子也能轻一些。”

她忽然促狭地眨眨眼,“比如文若就不用再兼着少府的活了,开不开心?”

荀彧忍俊不禁:“主公体恤下情,倒让彧想起当年在颍川书院时,同窗们争相传阅的《吕氏春秋》里一句话——‘善用人者,若蚈之足,众而不相害’。”

“那是自然,“王镜颇为自得地说,“像我这样的好主公可不多见。既不压榨下属,也不苛待人才,还天天想着为你们减轻负担,带着大家一起高升。”

要她说,她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东汉第一好老板。

荀彧附和笑道:“诚如是也。您这般主公,怕是翻遍《东观汉记》也找不出第二个。”

谈笑过后,荀彧将话题转向政事。

他正色道:“主公,据探子来报,曹操与吕布在兖州激战多时,虽然刚刚收复失地,但元气大伤,短期内不足为虑。南边的刘表一向保守,不会轻举妄动。至于袁绍,此刻远在河北,正与公孙瓒对峙,短时间内无法南下。眼下正是我们稳固后方、厉兵秣马的大好时机。”

王镜听完,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文若所言甚合我意。”

她略作思索,继续说道:“我打算以朝廷的名义,对那些不臣之人进行讨伐。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占据道义制高点。”

“……这些人必然不会轻易就范,届时我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宣布他们为叛逆。日后出兵征讨时,既能师出有名,又能事半功倍。”

荀彧赞同地补充道:“主公英明。此举既能彰显朝廷威严,又能为将来统一大业铺路。不过具体实施时,还需仔细筹划……”

王镜拍了拍荀彧的肩膀,温声道:“有文若在,这些都不成问题。咱们一步一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