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城墙的同时,司空王镜也命人修筑水泥官道。赵铁柱就被调到城南修路,也因此知道了修建官道的工序比城墙更精细。
赵铁柱混在一众匠人中,将碎石、粗砂与水泥浆充分搅拌,再用木模具规整成型,最终修建出新的水泥路面。
不同于以往黄土夯筑、遇雨便泥泞不堪的土路,新修的水泥官道平整如砥,即便暴雨倾盆,路面也只是泛起水光,不见丝毫塌陷与泥泞。
车轮碾过不再深陷,行人踏过不留脚印,原本数月的长途跋涉,因着这坚固平坦的道路缩短了行程。
消息传开,往来商贾纷纷称赞。
“王司空这路修得真及时!我那五百石稻米,三天就到翊京了!”
“可不是!往年这时候,运费要涨三成,今年反倒降了……”
民间更有歌谣传唱:“王镜筑道水泥坚,千里通途一日还。”
除了城墙与官道,这项新技术还被用于建造新式粮仓。
工匠们用混凝土浇筑出厚实的仓壁和拱形穹顶,水泥砂浆将特制青砖层层垒砌,严丝合缝地堵住每一处缝隙。
老鼠根本咬不动,仓监试过放了几只进去,发现它们连抓痕都留不下。
新式粮仓不仅坚不可摧,更重要的是防潮。
传统土仓粮食最多存三年就会霉变,这里可保十年不坏。
随着一座座圆顶粮仓拔地而起,百姓们看着那些灰白色的庞然大物,忍不住感叹:“这下,再也不用担心粮食烂在仓里了!”
赵铁柱听到这种种传言,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自豪。他不过是个泥瓦匠,却参与了这样利国利民的大事。
想到这里,他干活越发卖力。凭借几十年的经验,他很快就将工作做得又快又好。
一日,正在指导徒弟小六子搅拌水泥的赵铁柱,突然接到司空府的传召。
赵铁柱心里直打鼓,既激动又忐忑,司空大人王镜,那可是朝廷重臣,怎么会想到召见他一个泥瓦匠?
小六子推着他往外走,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师父,您快去吧,别让大人久等了。说不定是您修的城墙得到赏识了呢!”
赵铁柱咽了口唾沫,胡乱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跟着传令的侍卫往外走。
侍卫领着他来到司空府,穿过几重院落,每一步都让赵铁柱的心跳得更快。
“主君,赵铁柱带到。”侍卫在书房外恭敬地通报。
“进来吧。”里面传来一个清朗的女声。
赵铁柱低着头走进去。
王镜道:“老丈请坐。”
赵铁柱这才敢稍稍抬眼,看到书案后端坐着一位年轻女子,她穿着素雅的官服,手中正合上一本厚厚的账册。
“小人不敢……”赵铁柱绞着手指,声音发抖。
王镜微微一笑:“不必拘礼。来人,看茶。”
侍从端上茶盏,赵铁柱小心翼翼地接过。
王镜开门见山道:“老丈在翊京城修筑的城墙和官道,我都去看过了,做得很好。特别是西城墙那段,连拐角处的接缝都处理得天衣无缝。”
赵铁柱没想到王镜会亲自去查看工程,更没想到她会记得这么清楚。一股暖流从心底涌上来,他挺了挺腰板:“回大人,那是小人和徒弟们熬了三个通宵赶出来的。那仙泥……不,那混凝土干得快,但接缝处要特别小心……”王镜点点头:“老丈可知道,为何我要将这仙方传授于你?”
赵铁柱愣住了。他原以为那配方是司空府发给所有工匠的,难道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