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天不假年(1 / 2)

之后的一年是赵煦最快乐自由的日子,没有政敌的算计,也没有了外敌的威胁,他只需要一门心思专注于内政,准备攒钱继续他的复兴大业就可以了。

然而天不假年,赵煦的人生是天际闪耀的一颗流星,虽然璀璨夺目,但注定只是短短的瞬间。他的身体在急剧恶化着,从少年起就落下的老病根又犯了,那时候他就是个早熟的孩子,在生长发育长身体的年纪却承受了太多痛苦和压抑,咳血的毛病一直就没断过。

元符二年的初雪来得格外早,垂拱殿暖阁里,赵煦正用朱笔在《青苗法新策》上勾画。砚台边摆着的不是参汤,而是冒着热气的苦涩中药——这位帝王把药汁当茶饮,硬是把改革方案熬成了治国良方。

元符二年(1099年)的年底,赵煦的身体虚弱到了无法起立的地步,他没日没夜地咳,哪怕勉强吃下一点点饭和药,就会立马咳得全部吐出来。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十二那天的凌晨,赵煦进入了弥留之际,他的亲妈朱太妃时刻守在身边,紧紧抱着儿子,悲恸得难以自已。赵煦也艰难地认出了母亲,嘴一张一合努力地想表达什么,最终却是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

就在这生离死别的悲惨时刻,旁边有一个老妇人在冷眼看着,这人正是向太后,她是神宗的皇后,一辈子都没有生育。一直以来,向太后都老老实实待在皇宫深处,在老公神宗赵顼、婆婆高滔滔、赵煦当政的时候她都不敢多说一句话,显得是那样的人畜无害。咱们的皇帝赵煦是重亲情的,他不忍心让这个父亲心爱过的“老实”女人受冷落,所以一直很尊重向太后,仍让她当着太后坐镇后宫。

然而,就在这赵煦垂死的关键时刻,装了半辈子厚道人的向太后却生出了不一样的私心,“万一赵煦死后,新皇帝对我不好怎么办?那我现在就要抓住机会,拥立跟我关系好的亲王,立下大功来保住我的荣华富贵”,她在心里如是说。

正月十二的梆子敲过三更,在皇帝的病榻前,旁边的向太后一语不发地静静观察着,只是轻轻摩挲着腕间褪色的珊瑚串——这是神宗夸她\"贤德\"时赏的。

当皇帝挣扎着痉挛的手指却抬不起半分,喉间只能发出喑哑的\"啊\"字时,向太后最终确定了眼前的皇帝彻底失去了表达能力。这位大宋头号影后终于起身,那凤头履碾过地上药渣的姿态,宛如冬眠的蛇突然亮出毒牙。

她突然拉起哭得几乎成了泪人的朱太妃,一字一句地说:“皇上和我交代过了。”

沉浸在悲痛中的朱太妃很懵,刚才皇帝说啥了,我咋什么都没有听到?朱太妃茫然抬头,正撞见对方眼底跳动的幽光——那是在深宫熬了三十年的怨毒与渴望炼成的鬼火,只听得面前的向太后嘴角挤出来三个字:“立端王。”

这三个字像是一盆凉水猛地泼在了脸上,朱太妃瞬间就清醒了,端王名叫赵佶,神宗的第十一子,是另外一位娘娘陈氏所生,这个赵佶平日里和向太后走得比较亲近。但,不论是按照血缘远近、还是和赵煦的情感关系,都应该立的是赵煦的同母弟简王赵似。

向太后的话明显是有问题的,但惊讶的朱太妃嘴巴嗫嚅了许久,却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她的出身就只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宫娥,在长久的宫廷斗争中,性格软弱的她早已经习惯了受虐,习惯了逆来顺受,慢慢地就彻底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此时老谋深算的向太后早就布控好了一切,看到这种情况,立即轻蔑地挥手让人把朱太妃给拉走了,然后威风凛凛的发布一系列命令:“皇城部队立即戒严,召群臣来殿议事。”她深深地明白,相较于欺负这个八竿子打不出一个屁的朱太妃,宫外的大臣才是将要面对的重头戏。

天还没有亮,宫里就敲起了景阳大钟,这是紧急召集大臣的信号。预感皇帝将死匆忙赶来的大臣们在富宁宫门口聚齐后,心却一下子凉了,他们发现宫门前垂下来一道帘子,那是个不允许进入的信号,代表着皇太后或者皇后在里面,宫里肯定有大事要宣布,而且多半不是什么好消息。

只见在珠帘的另一面,富宁宫里面悠悠走来一个老妇人,正是向太后。一见面这老太婆就哭上了:“这可咋办,皇帝快不行了,却没有子嗣。马上谁来当下一任皇帝,要赶紧做决定啊。”

章惇上前一步,大声回答:“当立嫡,立皇上同母弟简王赵似。”身为皇帝最亲近的左膀右臂,他懂皇帝的心思,在这关键时候发声,也是章惇作为人臣的忠诚。

向太后见招拆招,淡淡地说:“老身无子,诸王皆是神宗庶子。”这话等于是间接拒绝了这个提议。她坚决不能连着让一个妃子的两个儿子当皇帝,因为这样可能会使这个妃子的实际地位超过她这个太后。

章惇又说,那就应该立长,立年龄最大的申王赵佖。这次向太后更轻松地就反驳掉了提议,申王不可以,申王有眼疾,连奏章都看不了,如何君临天下?

然后在一片寂静中,向太后抛出了她的真实目的:“老身举荐端王赵佶,此人仁义、孝顺、有福寿,绝对是皇储的最佳人选。”她的话不容别人置疑,因为她告诉大家,这是躺在宫里的皇帝刚刚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