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被淘汰者虽不算失败,但终究未能走到最后一步。
一步之遥,却有天壤之别。
数以十万计的考生中,能脱颖而出的不过区区十人。
乡试、县试和郡试,本质上都是为接下来的大考与殿试铺路。
若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又谈何被重用?因此,能否通过大考,比殿试的表现更为关键。
意识到这一点后,许多人开始思索自己是否能跻身那十人之列。
乡试由各地官员主持,县试和郡试则由县令与郡守负责。
每处考场都有赢天帝派遣的监察员,以防徇私舞弊。
大考由赢天帝亲自把控,决定最终结果。
大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选出最优秀的十人,更在于它是一道筛选门槛。
由于科举制度刚建立,许多规则尚不完善。
乡试、县试、郡试均由地方官员主导,甚至有权评定成绩。
虽有赢天帝派来的监考官,但地方官员仍有机会作弊。
可以预见,不少地区的科举存在猫腻,官员们会利用职权为自家子弟谋取优势,甚至可能暗箱操作。
这些漏洞难以杜绝,总有人侥幸逃脱。
而大考便是那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那些费尽心机送子女进入科举体系的人,绝非仅满足于通过郡试,否则毫无意义。
若大考能清理掉投机者,那么之前的种种努力便化为泡影。
当然,这些人也并非愚蠢,他们深知赢天帝不会容忍这种行为,故所推荐之人皆有一定实力。
这样做,既保证了公平性,也让家族后代有机会脱颖而出。
若推荐无能之辈,只会害人害己。
若赢天帝察觉某位考生过往的成绩存疑,定会深入调查。
他甚至能调取该生参与县试和郡试时的试卷。
一旦发现有人协助考生作弊,无论考生还是相关官员,都将面临严惩。
若此人确有才华倒也罢了,否则便难逃一劫。
在整个大秦帝国,有这般震慑力的人物寥寥无几。
因种种缘由,有些人不愿去做这些容易得罪人的事。
但赢天帝不同,他说杀谁全家就杀谁全家,让人毫无反抗余地。
也只有他能承受巨大压力,坚持公平公正,尽管这常会招致诸多官员怨恨,却无人敢对他心存怨怼。
事实确实如此!大考结束之后,赢天帝便发现部分人名不符实。
即便运气再好,也不该走到这一步,显然其中必有隐情。
然而赢天帝亦承认,这些人的确具备一定才能,只是能力有限,难以达到如此高度。
因此,这次他并未大肆追究,仅采取了相应措施。
他核查了所有相关人员的考核记录,对打压有才之士者予以抄家处理,包庇的官员则抄家灭族。
对于小问题者,直接取消成绩,但仍允许其下次参加科举。
同时,被排挤的人才均得到了合理补偿。
一番整顿后,大秦百姓无不拍手称赞。
科举是他们的希望之路,若这条道被阻断,他们便无出头之日。
所幸赢天帝从不纵容这些人。
当斩即斩,当废则废。
这向全体大秦子民表明:只要努力读书,有真才实学,任何人都无法剥夺你的功名。
其中不乏一些老牌贵族,他们认为即便被赢天帝发现,也无妨,因为在他们眼里这并非大事。
但赢天帝从不姑息,若放任不管,未来的科举制度岂非沦为笑谈?
开此先例,日后岂非人人可插手?正因如此,科举制度才更受大秦百姓认可。
大考进展顺利,前十名得以面见始皇帝嬴政。
经过考核,前三甲被授予官职,但并非要职。
尽管他们才华横溢,入仕后需兼顾大秦众多百姓的利益。
于是嬴政安排他们留于咸阳历练,待能独当一面后再派往他处。
其他考生待遇虽不及前三甲,却也有一定保障。
此次科举总体成效显着,炎黄学宫亦涌现出大批人才。
随着大秦人才辈出,国力日渐强盛。
嬴天帝提议官员任期三年,届满视能力决定升迁或降职,避免久居一地滋生 ** 。
大秦疆域广阔,难以时时监督,久居一处易生隐患。
此提议有效规避了此类问题。
三年时间足以建立初步关系,欲培植势力则时间不足。
三年后若被调往他处,前期努力将付诸东流。
如此一来,众人只能专注于本职工作,表现优异者自会晋升。
此时,嬴天帝决定发兵。
大秦军力近两百万,粮草充足,随时准备开战。
首要目标便是屡次侵扰的大匈奴!
然而匈奴为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擅长骑射。
更为棘手的是,失利即迅速撤退,难以追击。
因此多年来,嬴天帝致力于战马培育,“马上三件套”
已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