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梅雨季节,空气里弥漫着令人烦躁的湿气。天元镖局的地下冰窖中,林远看着工人将腐烂的荔枝整筐拖出,眉头拧成了死结。尽管“寒玉保鲜术”已将生鲜损耗率降至10%,但面对荔枝、杨梅这类极易腐坏的水果,即便全程冰块伺候,从岭南运到江南仍有近三成变质。
“掌柜,广州的商户又来催了。”苏婉娘的油纸伞还在滴水,“他们说若不能解决荔枝保鲜问题,就转投徽商新组建的‘鲜果行’。胡文远不知从哪弄来的法子,竟能让荔枝多撑两日。”
林远摩挲着前世记忆里关于冷链物流的碎片,突然想起现代气调保鲜技术。他抓起一块木炭,在冰窖墙壁上画出草图:“普通运输只想着降温,却忽略了空气才是腐坏主因。我们要造一个能调控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箱子,让水果‘睡着’!”
研发团队在学堂的工坊里日夜攻坚。林远从药铺购来密封用的蜂蜡,让铁匠打造出带阀门的紫铜箱。经过二十三次试验,初代“气调保鲜箱”诞生——箱体双层夹壁填充铅块增强密封性,箱内设有可调节的进气孔和出气孔,通过放入石灰、艾草等材料,人为降低氧气含量。首批试验的荔枝,在常温下竟维持了五日新鲜。
但真正的挑战在于量产。林远发现,紫铜箱成本过高且笨重,便将目光投向民间常见的材料。他带着工匠走访陶器作坊,最终改良出内外施釉的双层陶罐,夹层注入桐油进一步隔热,顶部嵌入软木塞作为调节阀门。为精准控制气体比例,他还设计出“刻度式通气法”——在陶罐表面刻上气孔开合刻度,对应不同水果的保鲜需求。
当装载着改良气调陶罐的船队驶离广州时,码头围观的商户议论纷纷。“这陶罐看着普通,真能比冰窖管用?”“听说天元镖局在箱子里施了仙法!”十日后,船队抵达扬州,开箱瞬间,沁人的荔枝香气扑面而来,果实鲜红饱满,损耗率竟不到5%。
消息传到徽州,胡文远盯着手中发黑的荔枝样品,将茶杯重重砸在西洋自鸣钟上:“查!给我查清林远到底用了什么妖术!”而此时的林远,已在谋划更宏大的布局——他要将气调技术与冰窖运输结合,打造覆盖水陆的完整冷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