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长安城的梧桐叶裹着霜气纷纷坠落,关于英王朱文正的传言如野草般疯长。
凛冽的寒风掠过朱雀大街,卷起片片枯叶,仿佛也在诉说着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
有人说,英王三次抗旨不遵,拒绝回朝辅政,彻底触怒了皇帝朱元璋,昔日权倾天下的辅政王,如今被铁链锁在书院的阁楼里,落得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街头巷尾,百姓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还有人在街边的馄饨摊旁推测,皇帝此举是为了敲打英王,让他收敛锋芒。
“英王功高震主啊!”一位头戴斗笠的老者吧唧着旱烟,“陛下这是杀鸡儆猴,让那些有二心的人好好掂量掂量!”
但也有人摇头叹息,满脸忧虑:“依我看,皇帝怕是动了杀心,软禁只是第一步。英王兵权在握,威望又高,留着始终是个隐患,恐怕性命难保啊!”
随着传言愈演愈烈,整个朝堂都陷入了不安之中。官员们在朝堂上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
东宫内,铜鹤香炉吐着青烟,将室内熏得暖融融的。朱标揉着眉心靠在蟠龙椅上,殿外传来更夫梆子声,已是戌时三刻。
\"殿下,梁宾客、王宾客求见。\"贴身宦官王忠轻声禀道。
朱标坐直身子,挥了挥手,两道身影鱼贯而入。
\"臣等深夜叨扰,还望殿下恕罪。\"梁贞率先行礼,声音温润如玉,\"听闻殿下欲为英王求情,臣等实在放心不下,特来进谏。\"
朱标眉头微蹙:\"梁先生有话直说。\"
\"殿下太过糊涂!\"梁贞突然提高声调,向前半步,袍袖带起一阵风,吹得烛火猛地摇晃。
\"英王不过是陛下侄子,却宠冠诸皇子!诸位皇子,除了太子殿下,都分封在外,为获取封地浴血搏杀,哪一个不是九死一生?可英王凭什么能留在长安辅政,与殿下平起平坐?\"
梁贞上前一步,义愤填膺。
听闻梁贞言论,朱标眼底已有怒色:\"英王兄惊才绝艳,有治世之能,担当辅政王实至名归,为何不能与本宫平起平坐?”
梁贞激动的说道:“\"殿下,大唐武德年间,唐高祖李渊任由李世民坐大,天策府势压东宫,文臣武将半数归心。最终酿成手足相残的惨剧,太子李建成横死玄武门,高祖被迫退位!难道这还不能让殿下警醒?\"
见朱标不语,他继续道:“如今英王在朝堂辅政,总领百揆,在军门威望更是如日中天,公爵中徐达、常茂都受过恩惠,侯爵半数为其旧部,陛下义子为其马首是瞻,比当年天策府有过之而无不及,陛下将其闲置,实乃未雨绸缪啊。\"
\"够了!\"朱标将密报重重摔在地上,震得案头青铜镇纸\"当啷\"作响,镇纸上雕刻的饕餮纹仿佛也在怒吼,\"你们口口声声为了本宫,为了大明,可字字句句都在挑拨皇室,离间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