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当作家太难了(1 / 2)

人文社的车停在印刷厂门口,胡为民和秦昭阳等人依次从车上下来。

“一会儿进去了,千万记得要安抚工人们的情绪,但也不能允诺不合理的要求。”

“秦主编放心,我知道是因为他们太喜欢我的作品,才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有这样的书迷,我应该感到高兴才对。”

“你能这么想,我就放心了。咱们现在进去吧。”

秦昭阳松了口气,一行人跟着印刷厂的领导进了厂子里。

当胡为民刚踏进印刷厂排版车间的大门,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

秦昭阳等人也被吓一跳,这一幕真是平生仅见。

只见二十多个工人齐刷刷地站了出来,不少人手里还攥着沾着油墨的校样纸,眼圈通红地望着他。车间里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沉默,只有老式印刷机发出轻微的“咔嗒”声。

“胡作家!”一个扎着蓝色头巾的中年女工突然冲上前,手里挥舞着一沓被翻得卷边的稿纸,“宫雪他们...他们...”话没说完,眼泪就扑簌簌地掉了下来,打湿了衣领。

胡为民愣住了,他认出了,女工手中的正是《当代》第3期的终校稿。

“大姐,不是,大姐您别激动啊...”胡为民脸色一变,刚要解释,又有几个女工围了上来。

她们七嘴八舌地说着,声音里带着哽咽:

“胡作家,刘峰多可怜啊,他才二十多岁啊!那么好的人,怎么就死了呢?”

“还有林丁丁,呜呜,她的愿望就是回家,吃母亲做的饭,怎么就...”

“宫雪这女娃太让人心疼了,一开始多惨啊,好不容有了战友,您怎么忍心...”

胡为民报以苦笑,他没想到印刷厂的工人把故事当真了。

他深吸一口气,轻轻接过那沓被蹂躏到不成样子的校样,耐心解释道:“各位工友们,我小说里写的都是虚构的人物,并不是真的,你们……”

“可他们比真人还真!”一个戴着套袖的年轻女工打断他,“我妹就在前线,她跟宫雪一样年轻,也喜欢唱歌跳舞,是她们文工团最受欢迎的女兵!”她的声音突然拔高,“想到宫雪,我就想到我妹妹,我心里难受啊!”

“我弟弟也很像刘峰,他可不能有事啊!”

“昨晚我们排版到这段时,整个车间的姐妹都哭了!”

胡为民感到喉咙发紧,他知道,因为有亲属在前线或者有相似经历的原因,工人们将小说中的人物遭遇和结局,代入到了亲人中。

说到底,还是他的小说对人物的描述太过真实。

他看见车间角落里,几个女工正偷偷抹眼泪;印刷机虽然在工作,此时却只能空转着;就连向来严厉的车间主任,此刻也背过身去,肩膀微微耸动。

“我知道大家很难过。”胡为民的神色并不平静,语气也充满无奈,“但现实中的战场就是这样残酷,我只是将那个战场呈现出来而已。”

“那也不能让好人没好报啊!”蓝头巾女工一把抓住他的胳膊,“胡作家,求求您改改吧!让宫雪立个一等功,让林丁丁如愿站在她梦想的舞台上,让刘峰活着回去娶妻生子好不好?”

她的指甲几乎要掐进胡为民的肉里,威胁道:“你要是不答应,我们...我们就不排这版了!”

“对,不排版了!”

“这活我们不干了!”

“必须改!”

这话像一颗炸弹,在车间里炸开了锅。女工们纷纷附和,有人甚至开始收拾工具。

胡为民站在原地,感到一阵无奈。

他忽然想起创作时查阅的那些战地日记,那些永远定格在二十岁的笑脸,那些被鲜血浸透的家书……

“为民……”秦昭阳担忧的看着他。

“对不起。”沉默半晌,胡为民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非常坚定,“我不能改。”

车间里瞬间安静下来,女工们瞪大眼睛望着他,仿佛在看一个冷血的怪物。

胡为民走到排字台前,手指轻轻抚过那些铅字:“正因为现实中有太多这样的遗憾,我们才更要记住他们。如果连文学都要忘记战争的残酷,和那来之不易的胜利,等十几年,二十几年后,还有谁会记得这场卫国战争,谁还记得战士们的奉献和牺牲?”

这番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女工们的激动。

蓝头巾女工松开手,突然蹲在地上嚎啕大哭:“我就是...就是心疼啊!”

“我知道,我不怪你们,相反,我还要感谢你们。”

胡为民扶起那位女工,语气柔和。

“同志们,同志们,大家冷静,胡作家说得对啊!”

这时,领导见工人们冷静下来,走上前接替了胡为民的工作。

有领导出面,胡为民趁机退到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