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准备举行一个小型首映会,”李飞郑重的宣布,“邀请所有参与制作的同学、家长和老师一起观看,听取大家的反馈,然后做最后的调整。”
首映会当天,橡树林的活动室座无虚席。当大屏幕上出现片名《成长的树,探索的林》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视频开始于一颗种子的萌发,象征孩子的好奇心和潜能;接着展示“成长树”的构建过程,融入了李成才工作的珍贵画面,讲述木匠精神如何影响教育理念;然后是各种生动的学习场景,孩子们在实验、创作、探索中的专注和喜悦;最后,视频以一段学生自己的感言结束,表达他们在橡树林的收获和成长。
全片制作精良,情感真挚,既有专业水准的画面和剪辑,又保留了孩子们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当片尾字幕滚动,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
“太棒了!这比专业团队做的还要打动人心!”一位家长激动的说。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让孩子们的声音被听到,”另一位老师评价道。
首映会后,根据收集到的反馈,创意团队对视频进行了最后的修改和完善。最终版本不仅包括视频本身,还添加了背景资料、学生作品集和未来发展规划等补充材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申请包。
“我们真的做到了!”当李飞按下发送键,将申请材料提交到评选系统时,整个团队欢呼雀跃。无论结果如何,这个过程本身已经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成长经历。
申请提交后,是漫长的等待期。橡树林的日常教学和活动继续进行,但所有人心里都惦记着评选结果。
一天下午,李四正在给一群孩子讲解科学实验的原理,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起。
“李先生您好,我是教育部创新教育处的王主任,”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温和但正式的声音,“关于您提交的‘全国青少年创新教育示范基的’申请,我们的评审委员会有几个问题想进一步了解。”
李四心跳加速:“请问是什么问题?”
“首先,我要说,您提交的视频材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它由孩子们自己制作这一点,”王主任说,“但评委们想确认,这些教学场景是否是专门为申请而设计的,还是真实日常的记录?”
李四松了一口气:“这些全部是我们日常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没有任何特殊安排或表演。事实上,我们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视频中呈现的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
“很好,”王主任似乎很满意这个回答,“第二个问题,评委们注意到视频中提到的‘木匠精神’融入教育理念,能否详细解释一下这个独特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