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麓词心录·第二十二章·湖光凝梦觅诗痕
西湖的雾霭漫过苏堤时,煜明正立在压堤桥畔,看三潭印月的石塔在薄纱般的晨雾中若隐若现。手中明轩的《云麓词心录》手稿被露水洇湿边角,露出半阙残词:“雾锁三潭星影碎,波摇孤屿画屏开”——这是明轩1953年游西湖时未完成的句子,墨迹在纸页上晕染,像极了眼前被雾气揉碎的湖光。
手机在帆布兜里震动,是沈砚冰的消息附来一张照片:泛黄的信笺上,若雪的小楷写着“霜降后三日,与明生游西湖,于平湖秋月得句‘桂香浸月秋如水,山色含烟画有痕’”。照片背景里,半幅未完成的西湖写生稿上,穿长衫的男子正俯身凝视水面,衣摆被风扬起的弧度,与煜明此刻的身影奇妙重叠。
“煜明先生,晨雾中的西湖,可寻到当年的词心?”清甜的嗓音从身后传来。转身时,沈砚冰正沿着青石板路款步而来,月白色旗袍外罩着淡青纱衣,手中抱着个檀香木匣,盖面刻着的三潭印月图案,与明轩手稿里的速写别无二致。
“沈小姐竟追到杭州来了?”煜明望着她鬓角沾着的雾珠,忽然想起昨夜收到的邮件——沈砚冰说在浙江图书馆发现若雪1953年的借阅记录,其中夹着半张西湖游船票根,日期正是明轩残词里的“霜降后三日”。
沈砚冰将木匣轻轻打开,露出里面泛黄的画稿与信札:“今早整理库房,发现若雪1953年寄给明轩的包裹,里面除了这幅《平湖秋月图》,还有这首未寄出的《鹧鸪天》。”她取出画稿,月光下的平湖秋月亭里,两人对坐品茗,石桌上摆着展开的诗卷,墨迹未干的“桂香浸月”四字,正与明轩残词中的“雾锁三潭”形成时空对仗。
湖风带着残荷的清香掠过桥面,煜明忽然想起明轩临终前的呓语:“西湖的月,该配若雪画的桂影。”他摩挲着画稿边缘若雪的题跋:“明生说,湖光如美人眸中泪,要留七分朦胧才有韵致。”指尖划过画中男子被雾气模糊的面容,突然发现其握笔的手势,竟与自己昨夜在旅舍修改《西湖寻梦》时一模一样。
“我们去船上吧。”沈砚冰指着岸边停泊的仿古画舫,“画稿里多次提到‘湖山载酒’,或许在水面上,能解开当年未竟的词章。”
画舫推开碧波时,雷峰塔的塔影正落在舱窗上。煜明展开沈砚冰递来的信札,若雪的字迹在晨光中摇曳:“今日与明生泛湖,他见三潭石塔在雾中时隐时现,笑说‘此景正如未完成的词,留几处空白任人遐想’。我戏问他何时补全《三潭雾影》,他却望着水面说‘等湖光凝作词心时’。”
船行至小瀛洲附近,沈砚冰忽然指着水面:“看!石塔间的波光,像不像若雪画里‘星影碎’的注脚?”煜明望向舷外,阳光穿透薄雾,在水面洒下万点金鳞,恍惚间与明轩手稿上晕染的墨迹重合。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狼毫笔,在笔记本上写下:“雾敛三潭金鳞动,光摇孤屿玉虹开”——正是补全明轩当年的残句。
“你看这幅《苏堤春晓图》。”沈砚冰又展开另一幅画稿,春雨中的苏堤烟柳拂水,画中两人并肩而行,男子手中握着半卷诗稿,页角露出“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句尾,“题跋写着1948年春日,他们曾在此处联句,明轩得‘烟柳蘸波青欲滴’,若雪对‘画船穿雾翠如裁’。”
煜明的目光落在画中女子鬓边的桂花上——若雪总爱在秋日戴白芙蓉,春日却偏爱金桂。这细节让他想起明轩书房里那方刻着“桂影词心”的印章,此刻正静静躺在他的行李箱中。指尖划过画中男子腰间的玉佩,形制竟与他在明轩遗物中发现的“云麓”佩完全一致。
画舫在平湖秋月亭畔泊定。沈砚冰踩着跳板上岸,忽然指着亭柱上的斑驳墨迹:“煜明,你看这个!”剥落的朱漆下,隐约可见“桂香浸月”四字,笔锋带着若雪特有的秀逸,旁边是明轩的批注:“此句可作《鹧鸪天》结拍”。